第(3/3)頁 思來想去,公孫瓚越發覺得田豫的話十分在理,當下,公孫瓚就決定派出傳令兵,追上公孫續,讓其帶兵返回。 隨后,公孫瓚又向田豫虛心求教,道:“國讓,我已經按照你的意思,派人前去追回續兒了,那你說,我軍接下來該如何?” 田豫深感欣慰,他怕就怕公孫瓚剛愎自用,有了點成就后,就不聽勸阻,一意孤行的話,那幽州軍就戰敗在即了。此時,見公孫瓚討要破敵之法,田豫自然不會藏拙不露,連忙回道:“主公,我軍人數雖眾,但降卒太多,加之訓練不足,磨合太短,要想發揮出我軍戰力,只能一鼓作氣,打勝仗,打得勝仗越多,將士們的士氣就會越高昂,也會更加凝聚,待殺到鄴城之下,也必有與袁紹的一戰之力。” “我料定,渤海突然出兵,截殺我軍糧道,也是為了消磨我軍銳氣,與我軍互拼消耗,冀州本就富庶,袁紹在此扎根數年,其底蘊不是我軍可比,耗,是耗不過他的,待我軍銳氣盡喪,身陷泥潭之際,必然就是袁紹的出兵之時。” “既然袁紹欲行此法,那我軍何不反其道而行之,不被袁紹牽著走,待收攏足夠的糧草后,大軍長驅直入,一路殺向鄴城,到那時,袁紹必亂陣腳,那我軍就有可趁之機,主公,你以為如何?” 田豫這寥寥數句話語,可謂是字字點到要害之處,先是闡述了袁紹的意圖,后又分析了雙方的差距,再以此來謀劃定策,雖然劍走偏鋒,但也并不是沒有勝算可言。 此法,簡直是根據幽州軍此時的狀況而量身打造,竟讓公孫瓚找不出一丁點反駁的理由,畢竟,誰都想成為一時之主人,對于土地、權利的渴望,出身不高的公孫瓚并不比袁紹、楊帆他們少,這就是梟雄心里,亦是賭徒心思。 其實,公孫瓚本可以據漳河以守冀州北方四郡,待來年秋收之后,糧食滿倉之時,也就有了與袁紹的一戰之力,然而,臥榻之側,豈能容忍他人酣睡?冀州西邊,有楊帆在那磨刀霍霍,南邊,又有曹操虎視眈眈,只這一點,就讓同樣具有野心的公孫瓚,不敢把戰爭拖到明年,以免徒增變故。 這就跟商人搶占市場一樣,若是穩扎穩打,積蓄力量的話,必然會因為實力不足,后續不濟而被其他強有力的產品給搶奪市場,聰明人都知道一步先,步步先的道理,但是,真要做到這一步的人,并不多。 古人常言,一將功成萬骨枯,而那個萬骨枯,說的不全是己方折損的人,恰恰相反,一個人想要成功,他腳上踏著的,都是敵人或同道的尸體,每個時代,每個行業都有叢林法則。只不過一些稍加修飾,讓人不易察覺;一些毫不掩飾,令人好骨悚然罷了。 這,就是梟雄的心態,亦是這個時代大多數人的悲劇。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