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田豫為人老道,一番分析下來,可謂頭頭是道,讓人信服,公孫瓚也決定采用田豫之計,先召回公孫續再說。 然,縱使田豫如何看透局勢,也為時已晚,昨日出兵北歸的公孫續,一路快馬加鞭,如今已過漳河,朝著饒陽趕去,而那饒陽,南靠滹沱河,北與中山、河間二郡相接,境內又有數支河流交叉而過,可謂地勢優渥,乃易守難攻之所,故而也被公孫瓚選為屯糧之地。 饒陽土地肥沃,乃冀州的產糧大縣,其城中,糧倉眾多,亦為冀州的南北流通之地。 饒陽的地勢,得天獨厚,故而城墻不算高大、寬厚,城中守卒也是極為松懈。 就在公孫續帶軍剛渡過漳河之時,上千名青壯漢子就以各種名義及理由混進了城中,卻絲毫不被守軍察覺。 這日,夜半時分。 一群黑衣勁裝漢子手持腰刀,趁著夜色,摸向饒陽城門。 領頭一人,黑布蒙面,一雙眼睛透出犀利,此人便是那袁紹長子,渤海太守袁譚,袁顯思。 當初袁譚被發配到渤海擔任太守時,本已心灰意冷。幸得謀士辛評相勸,這才發憤圖強,一邊招兵買馬,整頓吏治,一邊韜光養晦,等待時機。后又得辛評之弟,辛毗輔助,其信心倍增。 果不其然,來到渤海不過一年時光,公孫瓚與袁紹的大戰終于爆發,袁譚似乎看到了自己晉身的機會,正欲出兵之時,卻被辛毗阻止,聽了辛毗的一番言論后,袁譚繼續耐著性子,等待時機。 袁紹大軍北上與公孫瓚決戰之際,袁譚還覺得已經沒了自己的出頭之日,而幽冀大戰卻充滿著戲劇性,讓人大跌眼鏡,十多萬袁軍竟然被數萬幽州軍給打得丟盔棄甲,苦不堪言,最后也是依靠著絳水,才延緩了公孫瓚南下的腳步。 隨后,袁紹突然沉默了下來,袁譚在不知袁紹的想法下,自然不敢輕舉妄動,可就在數日前,袁譚突然接到袁紹的軍令,命他帶渤海之軍,西進河間郡,襲擾幽州軍的糧道。 袁譚終于等到了證明自己的機會,連忙帶著兩萬人馬,以辛毗為軍師,出了南皮后,進入到河間郡,不斷襲擾幽州軍的糧道。 奈何,公孫瓚軍搶奪的糧草大部分都被運往了幽州,袁譚每次出擊,收獲甚微。 而就在袁譚惱怒之際,辛毗卻是嗅到了一絲不一樣的味道,其向袁譚諫言,道:“大公子,幽州軍中已無糧草,而公孫瓚此番南下,十萬大軍,每日耗糧巨大,而根據我們這段時間的查探,幽州軍的糧草并未從河間、中山兩郡運出,常山郡有黑山山脈相阻,行軍都很是艱難,更別說押運糧草了!” 聽出辛毗話中的意思,袁譚等人隨即把目光放在了安平國,根據辛毗的猜測,袁譚派人前去饒陽一帶查探,最終還是把公孫瓚囤積糧草的地方給找了出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