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事實上,歷史上靈帝對于‘廢史立牧’,就表現地十分謹慎。 第一批被他任命為州牧的只有三人,除了提出這項建議的劉焉被如愿以償地任命為益州牧,還有幽州牧劉虞,與豫州牧黃琬。 劉虞對漢室忠心耿耿,在歷史上曾嚴詞拒絕韓馥、袁紹擁護他稱帝,可謂忠貞之臣。 而黃琬乃司徒黃瓊之孫,是被黨錮一事禁錮二十年的黨人,但此人亦忠于漢室,于董卓禍亂時聯合王允同謀董卓,最終因李傕、郭汜攻破長安而被害。 可見,當時靈帝在選擇州牧一事的人選上,是非常慎重的,唯一看錯的就只有劉焉。 但正所謂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當前的劉焉尚未暴露其野心,再加上又是漢室宗親,靈帝看錯了劉焉也無可厚非。 至于后來董卓把持朝廷,各地諸侯紛紛自表州牧,那只能說是靈帝始料未及,他怎么會想到,在他死后,大將軍何進一番操作,害死自己不夠,還害得他漢室從此淪喪呢? 而反過來說,正是因為靈帝開了恢復州牧的先河,歷史上后來才會出現層次不窮的州牧。 因此州牧一事,劉辯一定要扼殺在源頭。 但問題是,不設州牧,又如何有效平定各州叛亂呢?依靠刺史? 事實上,各州刺史不是不能代替州牧,只是談不上‘效率’。 因為刺史本身對各州是沒有管轄權的,只有監督權,別看丁原之前任并州刺史時,一度聯合并州各郡討伐義屠各胡,那是因為他得到了朝廷臨時賦予的權利。 換而言之,刺史想要臨時接管州郡的軍事,就必須先得到朝廷的允許,這一來一回最起碼幾個月,等到朝廷授予權力,估計這州也被叛亂軍禍害地差不多了——這也是劉焉提出設立州牧的理由之一,以便最迅速地,聯合整個州的力量去平定叛亂。 這一點劉辯也是認可的,他對靈帝說道:“兒臣以為,可以授予刺史‘臨時軍權’,倘若某一州發生叛亂,則該州刺史自動獲得州下各郡的兵權,立即出兵討賊,平日,則依然無權管轄各郡。” 靈帝聽罷,不置褒貶,旋即平靜地反問劉辯道:“若有刺史養寇自重,該當如何?” 劉辯一愣,回答道:“若刺史養寇自重,州內郡守自會舉報。” “若刺史與郡守沆瀣一氣,又如何?”靈帝又問道。 劉辯思忖了一下后說道:“可由朝廷派御史或監軍督查。” 靈帝笑了笑,又問道:“若刺史賄賂御史、監軍又如何?” 這樣問下去還有完? 劉辯臉上露出幾許無語,正色說道:“兒臣相信,總有清廉正直的御史。” 靈帝看出兒子被問得有點不耐煩了,在下了一子后,換了個方向又問道:“臨時賦予刺史領兵之權,兵不知將,將不知兵,如何討賊?”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