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詩賦的確無用,但是在蘇軾看來,策論同樣無用。 因為你出了考場獲得名次之后,那些東西其實這輩子就完全用不上了。 這種情形,與高考何其相似? 可為什么還是要考呢?因為這是選出人才的為數(shù)不多的,相對公平的辦法。 但是因為“三年高考兩年模擬”這類東西的存在,高考的不公平性也就的確存在。 怎么辦呢? 蘇軾的主張就是沒必要廢除歌賦,這樣起碼選出來的人才,才不會凈是“做題家”,而是真正的聰明人。 所以考詩賦的目的并非考文才,而是考靈性,考聰明,為下一步培養(yǎng)找到好種子而已。 這其實也是和后來的高考改革相適應(yīng)的,說來說去,目的都是這個。 周至一邊讀著筆記,一邊浮想聯(lián)翩。 他倒不是擔(dān)心自己的高考,因為無論是師長、同學(xué),周圍認識他的人,都認為他是毫無疑問的“聰明人”。 上一世甚至一直是在浪費自己的天賦。 現(xiàn)在的周至是通過這樣的閱讀既不讓自己的腦子閑著,又讓自己得到愉悅和放松,看一看古人的雜說,筆記,就是最佳的休息方式。 這里邊包含著前人各種各樣零碎的思想,很多都非常的有趣。 比如趙與旹本身不以詩歌見長,但是在評價杜子美的時候,曾經(jīng)有人認為杜詩的妙處,在于信息量大,一句能說四、五件事,能說半天下、滿天下。 趙與旹就在自己的筆記里頭反駁:“以此論詩淺矣!杜子美之所以高于眾作者,豈謂是哉?” “若以句中事物之多為工,則必皆如陳無己‘桂椒柟櫨楓柞樟’之句,而后可以獨步,雖杜子美亦不容專美。”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