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次日天明,太子愁眉苦臉到了前院,叫醒了徐志穹。 “今日你別跟著去了,丟臉的事,我一個人去就是。” 徐志穹詫道:“殿下有何顧慮?” “今日父皇也去天章閣,你若辯不過公孫文,卻又遭父皇奚落, 若是你忍不下這口氣,和公孫文打起來,這事情就不好收場了。” 徐志穹搖頭道:“我是殿下的貼身侍衛,自然要寸步不離,我若不去,陛下又要責怪我,事情還是不好收場。” 太子嘆口氣:“罷了, 你去就去,但得聽我的, 一句話都別多說,我被別人嘲弄慣了,多被嘲弄一次,又能怎地?” 太子帶上一眾侍衛,連同徐志穹,一并去了天章閣。 天章閣里今天可真是熱鬧,來了七位公主,三位親王,五位郡王,八位世子,還有龍圖閣、天章閣、御文閣的學士,外加御史臺十幾位御史,前后將近一百人,一起聚在天章閣門前,等候公孫文講學。 這些學士和御史都是昭興帝叫來的,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他們都是言官。 這些當中有不少人幫著武栩和徐志穹說過話, 王彥陽就在其中。還有不少人貶損過武栩和徐志穹,爭執最為激烈之時, 雙方曾到了水火不容的境地。 今天把他們叫來的目的只有一個,要當著他們的面羞辱徐志穹一番,再借他們之口,把事情傳揚出去,把黑白顛倒過來,讓世人皆以為徐志穹是愚鈍癡蠢之人,他冒犯皇室威嚴屬于癡蠢之舉,皇室寬容,饒了他一條蠢人性命。 以此延伸下去,將徐志穹說成十惡不赦,縱使不殺他,也能讓他身敗名裂! 屆時再說什么不善言辭之類的借口都無濟于事,蠢人的名聲坐實,所有人都只會記住他在天章閣的丑態。 此舉,一來找回了皇室顏面,二來敲打了太子,也教訓了徐志穹, 三來可以拉近公孫文和懷王的關系。 拉近他們二人的關系,對昭興帝有著重要的意義。 辰時, 昭興帝駕臨天章閣,講學開始。 今日講學的內容是“無過論”。 這是公孫文最具有挑釁意味,也是最擅長的話題,核心思想就是,這個世界上根本不存在過錯,只存在愚者和智者的區別。 這種理論,徐志穹在前世也曾經接觸過,說的直白一些,就是世間所有事物、所有行為、所有想法都是正確而合理的。 公孫文對這種理論還進行了延伸,認為之所有存在不合理的情況,都源自于愚者對事物有著愚昧的理解。 公孫文講了一個實例:“某少年求學之時,曾見一耄耋農夫,帶著金粟紙如廁!” 話音落地,眾人笑了起來,金粟紙是大宣質量最上乘,也是最昂貴的紙張之一,一張紙能賣到一百多文,比絲綢的價格還要昂貴得多,結果卻被個農夫帶去如廁了。 公孫文接著講道:“我也好奇,便問這農夫,這金粟紙從何而來?” 農夫回答說,他不知道這是什么紙,只知道有一名書生曾住在他家里,覺得他孫子性情聰慧,便給了他兩張金粟紙的字帖,讓他孫子學認字,這農夫覺得認字沒什么用處,直接拿著去了茅廁。” 話說到這里,在座的所有讀書人,都對這位農夫極為厭惡,因為他的行為觸碰了讀書人的底線。 在大宣,紙是神圣的,且不要說金粟紙,就是最普通的紙,也不能用來如廁,如廁要用竹片!神圣的紙張是知識和文化的象征,不容玷污! 調動起眾人的情緒,公孫文引出了他的話題:“紙有錯嗎?金粟紙乃大宣文房至寶,何錯之有? 書生有錯嗎?看到一個貧苦人家的孩子,有讀書的天分,送他兩張名貴字帖,難道不是出于好意?何錯之有? 那么錯在誰呢?太子殿下,可愿指點一二?” 這廝又來挑釁了。 太子不想理他,可昭興帝一直看著太子,所有人都在看著太子,太子不能不回話。 “依我看來,是這農夫錯了,他不能帶著金粟紙如廁。”太子知道事情沒這么簡單,可他只能給出這樣的答案。 公孫文點頭道:“殿下知道不能金粟紙如廁,證明殿下是智者。” 話音落地,眾人大笑,這話聽起來像是贊許,其實帶著很深的挖苦。 公孫文接著說道:“可那農夫是愚者,他沒有殿下這樣的智慧,他不知道金粟紙的價值,總覺得這東西如廁正合適!” 眾人笑聲不斷,公孫文道:“依愚者之心,金粟紙如廁無錯,依智者之心,紙無錯,書生也無錯,以兩心而論,這世間根本沒有對錯!唯愚人之心與智者之心,相差甚遠” 一番講述過后,王室成員和大小官員皆連連贊嘆,懷王起身施禮道:“先生一言,實令吾茅塞頓開,今得陛下恩典,來此聽學,方能有幸,聞聽先生教會。” 公孫文還禮道:“懷王過譽了,可惜智者之言,難入愚者之耳,某在東宮講學之時,卻受了不少挖苦。” 懷王愕然道:“何人敢挖苦先生?此真愚人之舉!先生若是不棄,可來舍下講學!吾以上賓之禮恭候先生!” 懷王對公孫文如此看重,其余親王、郡王紛紛上前附和: “公孫先生,真乃當世神人!” “犬子不才,愿出重金為束脩,懇請先生稍加點撥!” “先生若得空閑,且往舍下一聚!” 各閣學士和御史之中,也有擅長諂媚之人,爭先上前,獻上溢美之詞: “公孫先生,真乃當世之圣賢!” “吾只見公孫先生之書,未見先生其人,實乃憾事,今日蒙陛下厚恩,終如愿所償!” “先生可愿到學館講學?京城萬千儒門弟子,苦等先生教誨!”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