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三個人每個人都有任務,都要在鏡頭前錄制視頻。方沂負責歷史科普,提高基調,王工負責介紹探測器的基礎性能、當前海域狀況。 還剩下一個就比較倒霉,他是干事兒的,得操控探測器,全程沒法露臉。 雖然如此,三人還是抓住機會,留下了一張合影照片。王工說,“等我拿到了照片,我就在這照片背后寫上經緯度,下潛的深度,還有我們下潛的時間,免得忘記了?!? 他看著方沂,忽然輕笑道,“不過好像也沒這個必要,因為有你跟著下了水——假如要查詢的話,上網搜索一下你名字就好了。” 隨后,蛟龍號執行了一系列探測任務,收集一部分土壤和捕捉海底生物。對這艘能下潛到7000米的探測器而言自然是小菜一碟,半個小時之后,蛟龍號開始上浮。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蛟龍號都看不到什么陽光,他們現在所處的深度早已進了“海洋深層”(無光層),要到200米的海水深度,才能微微的見到光,大部分的海洋動物事實上也生活在這個光照區間。 19世紀的凡爾納沒有進入深海的條件,所以他錯誤的認為海底兩萬里也像是淺海一樣,有斑斕的珊瑚和游來游去的魚兒;凡爾納另一本《環繞月球》描述的更加夸張,主人公憑借炮彈把自己崩上了月球,這些東西放在今天恐怕立馬要被怒噴一通。 蛟龍號漸漸進入到表層,可能是因為這片海上人類活動的影響,魚群沒有方沂下潛的時候那么多,不過這反而方便了眾人,他們一起圍在監視器上看美輪美奐的光影,確認上面沒有障礙后,最后這兩百米任憑探測器上浮即可。 母船會開過來捕獲這艘探測器。 王工說:“有個說法,我們人類對海洋的了解,比我們對星空的了解還要少。我剛才抓了一些樣子怪異的水下生物,很可能又是之前沒有記載過的,你們也是發現者之一,所以如果有興趣的話,可以申請命名什么的?!? 方沂:“真的嗎?” 王工:“雖然大概率是不可能通過的就是了。” 蛟龍號重新回到母船身上又花了半小時,三人依次從船艙里面出來,記者問他們的感受。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