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兩人分別之時,蘇轍想到哥哥蘇軾又將經過當年他們進京趕考時路過的繩池時,一時感慨萬千,寫下了這一首詩。而收到弟弟這一首詩之后,蘇軾也給弟弟回了一首《和子由繩池懷舊》。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往日崎嶇還記否, 路長人困蹇驢嘶……】 子由是蘇轍的字。 相比之弟弟的留戀不舍, 哥哥蘇軾卻是無比的豁達開朗。 正如詩中所寫,蘇軾說啊,人生在世走過很多的路,想當年我們在眉山,后來又進京趕考,現在又將去往別的地方,這像什么呢?我覺得呢,這像鴻鵠偶爾在雪地里留下的一個個腳印。他只是偶爾經過這個地方,但他要去哪里,那還不一定。還記得當年進京時候碰到的老和尚奉閑嗎,可惜,他已經去世了。而我們當年在壁上留下的詩,我們卻沒有機會再去欣賞了。有沒有感覺老和尚和我們當年在壁上留下的詩,就像飛鴻在雪地里留下的腳印?當年我們去繩池的路上是多么的崎嶇,路又遠,人也疲,驢子也累得直叫呢。 由兩首詩中,一下子就可以看出兩人的心境。 但蘇軾就是蘇軾。 他的文學,天賦……當真是想隱藏都隱藏不了。 哪怕就是回自己弟弟的一首詩當中,你都能看出他的不凡。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我了個叉,這句詩他喵的好經典,好有意境,好有畫面感。” “是啊,不但經典,而且非常有哲理。” “我們的人生,是不是也像飛鴻踏過雪地,現在我們是在杭大,未來我們又將去哪里?” 谷茺 眾人眼睛一眨也不眨的盯著陳凡。 他們知道。 他們已經喜歡上了這位人生豁達的蘇軾。 “應該來說,年輕時候的蘇軾官路還算通暢,因為他的才華,又因為他被朝廷看中,官職一次又一次得到提升。只是這個時候已經來到了神宗時代,王安石開始變法。他的朋友,弟弟,同學……包括賞識他的老師歐陽修,都因為反對王安石變法被迫離京。蘇軾對于王安石變法也有意見,在朝廷之上與王安石斗了幾個回合。但不得不說,年輕的蘇軾相對于王安石這位久經官場的政客比起來還是太年輕了。沒幾個回合,蘇軾就被打敗。但到底蘇軾一直是被皇家看中,雖然也反對變法,倒也未被太多的迫害。有感于朝廷鐵定變法的想法之后,蘇軾自請離京,先后到達密州,杭州,徐州擔任地方長官。到達地方的蘇軾愛民有為,先后為地方老百姓做了很多的實事……” 眾人聽著陳凡所講蘇軾的故事。 雖然王安石變法是無比波瀾壯闊的史詩。 但相對于史詩,有著無比天賦與才華的蘇軾,同樣異常的耀眼。 “在密州為官的時候,某一個晚上,蘇軾突然做了一個夢。在隱約的夢境中,他回到了家鄉眉山,看見王弗正在小窗前對鏡梳妝。兩人互相望著,心頭有千言萬語卻又不知從何說起,夢里就這樣相對無言,醒來時已淚流滿面。再也睡不著了,往事歷歷在目。蘇軾翻身下床,寫下了一首《江城子》。”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陳凡在黑板上寫下這一首詞。 這一首詩,不比此前蘇軾寫的其他一些詞。 如果說其他一些詞,蘇軾是豁達,是豪邁,是對于人生哲理的領悟。 那么這一首江城子,那就是對于亡妻的思念。 是的,他的妻子王弗,在很年輕的時候就已經死去了。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