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這篇散文,正是蘇軾科考之時所寫的《留侯論》。 【觀夫高祖之所以勝,而項籍之所以敗者,在能忍與不能忍之間而已矣。項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戰百勝而輕用其鋒;高祖忍之,養其全鋒而待其弊……】 翻譯陳凡也就沒有翻譯了。 雖然這是古文,但并不難懂。 而且這文讀起來就像剛才歐陽修評價蘇軾所說的一樣, 文章風格如行云流水,氣勢雄厚,一泄千里。 讀這樣的文章,不是文章之幸,而是讀者之幸。 “好。” “好一個天下有大勇者。” “難怪是狀元中的狀元,這篇散文牛逼。” 一眾學子聽著陳凡念出來的這一篇散文,內心都是激動不已。 這讓他們想起此前陳凡在岳陽樓念出來的《岳陽樓記》。 雖然這篇《留侯論》比不上《岳陽樓記》。 但其風格,文風, 以及氣勢都不落于岳陽樓記的下風。 只不過因為情景不一樣,暫時現在的蘇軾比不上范仲淹罷了。 但如此年輕,只有20歲卻寫出如此文章……難怪能震驚整個北宋文壇。 后來歐陽修還評價蘇軾。 說其善讀書,善用書,他日文章必獨步天下。 他日文章能不能獨步天下暫時不知道,但這篇留侯論,已經讓眾人看到了蘇軾的才華。 也正因為看了蘇軾的文章,當時宋仁宗卻是笑著對一眾妃嬪說,今天又為子孫后代選了兩個宰相。 這里的兩個宰相,一個是蘇軾,另一個是蘇轍。 只是蘇轍確實后來一路做到了宰相,但蘇軾……人生跡遇卻與蘇轍完全不同。 “因蘇軾文章獲北宋開國以來百年第一,所以當時的宋仁宗是將蘇軾當成宰相來培養的。但雖然如此,就算是宰相也得從基層做起。獲得第三等之后,蘇軾被任命為鳳翔府判官,相當于一市之秘書。當時的蘇轍雖然考得不如哥哥,但也表現非常不錯, 也得到了重任。兩人分別之時, 做為弟弟的蘇轍一時有些感慨,就寫了一首詩給哥哥蘇軾。” 【相攜話別鄭原上,共道長途怕雪泥。 歸騎還尋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為縣吏民知否?舊宿僧房壁共題。 遙想獨游佳味少,無方騅馬但鳴嘶……】 這首詞叫做《懷澠池寄子瞻兄》。 子瞻就是蘇軾的字,意思即將與哥哥分別,弟弟十分想念哥哥。 而“繩池”,當年兩兄弟進京趕考,一同經過的地方。 并且當時兩人還一起在繩池墻壁上賦詩。 甚至蘇轍還當過繩池的主薄,但后來因為考中進士,也就沒有上任。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