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朱瞻基思考了一下說道。 這個話,他倒沒有忽悠自家這個傻爹。 他的確打算建立一所醫學院,到時候就讓太醫院的御醫或者是民間的真正的神醫去學院里當老師。 不說一定要教出什么能把青霉素搞出來的大佬,但是至少要能夠批量培養一群普通合格水平的醫師出來。 今天的見聞,也讓他明白這個年代的醫學方面究竟有多落后。 十多萬北伐大軍,居然就只有一百四十個軍醫。 而且這一百四十個軍醫里面,除了三個御醫,其他一百三十七人不過是從民間臨時征召的普通郎中。 不說這些郎中水平如何,這里面有沒有濫竽充數的存在,都還有待考證! 僅僅從數量來說,一百四十個軍醫,面對十多萬的北伐大軍,也就是相當于一個人就差不多要為一千多人負責。 如果碰上一場硬仗,一場戰斗下來,傷亡數萬人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如此多的傷亡,一百多個軍醫,就算一個人當成兩個人來用,在戰場上死的人可能都還不到因為缺少軍醫救治造成的死亡的百分之一。 更有可能許多傷員傷勢不重,明明有救,就是因為軍醫不夠,從而白白錯過了搶救的時間。 這在朱瞻基看來,其實這些傷亡都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雖然以大明現在的情況不可能訓練什么戰地女護士啥的送進軍隊里。 但是只要建立一家醫學院,然后系統的開始培養醫學人才,自然就不會出現缺少醫生的情況。 另外還有就像自家傻爹說的,靖難時期的老人都老了。 雖然朱瞻基對這些人沒有多少映像,但是畢竟是這些人將他們一家子推上了現在的位置。 朱瞻基覺得自己也不能忘本,不說別的,到時候朝廷里上了年紀的官員不管有病沒病都一人配上一個私人醫生。 說不定就因為某個人才多活了幾年,就能為大明挽回一場巨變。 就如同三楊,如果歷史上三楊多活幾年,說不定自己那個還沒出世的大兒子也沒機會搞出什么土木堡之變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