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大宋帝鈔-《朕即大宋》
第(2/3)頁
楊時只是一時不能接受整個國家都用紙幣取代所有貨幣,說道:“民間習慣了以文、貫為計量,倉促間怕是難以接受紙幣。”
趙桓倒是不同意這個看法。封建小農經(jīng)濟下,前后百年不會有太大的差距。既然元朝能接受紙鈔,大宋也一定能。況且,很難說元朝經(jīng)濟能超越如今的大宋。只是人們用紙幣的習慣還未暫時未養(yǎng)成而已。
趙桓平靜的分析道:“民間并非沒有使用紙鈔的習慣,只是計相并未將其視為正統(tǒng)而已。先不論四川的交子,就只放眼天下,計相以為最接近紙鈔的是什么?”
楊時一生見多識廣,又才思敏捷,很快想到了關鍵。流通于四方,被天下所任何,又是紙質,答案已經(jīng)呼之欲出:“官家是指鹽引?”
“沒錯,正是鹽引。計相剛才亦說過,河東一帶最為流通的貨幣就是鹽引。”
“鹽為國家之寶,朕打算以鹽錨定帝鈔價格。只要百姓拿帝鈔到官府,就一定能換到鹽,而且更加便宜。”
楊時心有所感,說道:“若如此,帝鈔可以視為更加普及的鹽引。”
“不錯。若將河東鹽引擴大到全國,作為全國統(tǒng)一貨幣,那鹽引就是帝鈔。只不過,帝鈔更進一步,將根據(jù)百姓習慣,分為貫、注、文。”
“貫即在帝鈔上印一串銅錢,注則在帝鈔上印百文銅錢,文則在帝鈔上印一枚炎宋五方錢。”這么棒的方法,當然是趙桓抄襲的后世大明。
再往上,趙桓就不打算繼續(xù)印了。一旦被仿冒,對百姓傷害太大。雖說古典時代印假鈔的事情極少,畢竟與后世那輕松的懲罰不同,在封建王朝仿制假幣,真的會被統(tǒng)治者挫骨揚灰,甚至凌遲族誅。
卑劣小民沒有能力仿制,有仿制能力的士大夫有太多更安全的斂財方式。
倒是官府可以憑借著印刷成本低廉的優(yōu)勢,印刷大量新幣以絕對數(shù)量優(yōu)勢取代天下四方紛繁復雜的貨幣。
其他貨幣與帝鈔相比有個無法拉平的劣勢,那就是他們鑄幣成本高昂。無論是鐵錢、銅錢歸根到底都是金屬冶煉而成。
而在封建小農時代,鋼鐵冶煉就是一項沉重的財政壓力。無論是運送礦石還是冶煉金屬都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
而帝鈔正符合大宋這落后的基建,朝廷只要考慮如何將他推廣出去就行。
楊時問道:“官家打算以鹽錨定帝鈔價格,是打算放棄鹽鐵官營?”
趙桓笑容洋溢,說道:“聽完卿的合并稅賦、計畝征銀方案后,朕相信我圣朝財政收入絕不會再有所缺。朝廷也就無需以鹽鐵官營來維持財政收入。”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