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那漢子點點頭道:“我乃長安縣人士。” 李治又道:“那你為何來此搬貨。” “賺錢啊!” 那漢子道:“如今是農閑之事,坐在家里也是坐著,還不如出來找點活計干。” 李治笑道:“看來你對于這活計是非常滿意。” 那漢子道:“這是當然,只盼今后經常有這活干才好,將來若是收成不好,還能出來務工,不會餓死。” 李治點了點頭。 那漢子又道:“要是這位公子沒有其它的事,我就先去忙了。” “請!” 李治手一伸,待那漢子走后,他突然看向韓藝,只是一笑,并未開口。 當年韓藝就跟他說過,不要將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面,當時他還不明白,如今他算是有些體會,收成不好,還能出來務工,不會餓死,百姓要求也很簡單,只要不餓死,百姓就不會造反,這個國家就會更加穩定。 這一圈逛下來,李治發現自己不太了解自己的京師了,自言自語道:“真是想不到這些商人能夠生產出這么多貨物來。” 以往那都是家庭式生產,那能生產多少,只能自產自銷,哪有多余得賣到外地去,這也是為什么這年頭地方都相當閉塞,根本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因為大家沒有來往的理由啊。 韓藝道:“陛下,如今長安的生產線已經開始轉型,如今這還只是開始,今后會越來越多的。” 李治皺眉道:“生產線轉型?” 韓藝點點頭道:“陛下應該知道南郊制衣坊的規模,如今商人都是采用這種流水學模式,只是大與小的區別,生產力也因此大大提升。” “原來如此!” 李治點點頭。為什么李治會有這懵逼的感覺,就是因為韓藝變法是暗地里進行的,沒有說大張旗鼓的變革,而在生產方面,也不是朝廷在主導,朝廷基本上不管,這也是唐王朝的政策,不抑制商業,這都是韓藝私人在主導,這都是幾年之內,慢慢形成的變化,可是政治上又不太關注商業,這猛然知曉,李治當然會有些嚇到。 別說他了,一旁的大臣也都有些傻眼,這對于他們而言,仿佛是一夜間冒出來的,太夸張了一點,但也不知這是好是壞,只覺得有些怪怪的。 盧承慶就道:“可是這人都去生產這些東西了,誰來種糧食?這農桑才是國之根本啊!” 典型的傳統派。 韓藝道:“盧尚書,你可知長安有多少人口,又知道長安還有多少閑地,要是這無地百姓多了,那就會如洪流一般,十分可怕,因此我朝常常讓狹鄉百姓遷往寬鄉,但是效果不是那么的理想,因此朝廷必須要創造更多的渠道來疏通這些無地百姓,以防擠壓成患。” 盧承慶聽得稍稍點頭。 韓藝又瞧了眼李治,見其眉目間隱約透著一絲擔憂,心里也是明白,在自己的未知領域中,總會感到有些彷徨和害怕,于是道:“陛下,在貞觀時期追求的天下太平,國泰民安,百姓豐衣足食,敢問陛下,可這豐衣足食之后呢?”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