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邊疆地廣人稀,風高云淡,向來風吹草低見牛羊。此時已是冬季,牧草枯黃,漫天金色倒是別一番景致。 高而遠的天空上,禿鷲與蒼鷹不斷盤桓。 不時發(fā)出嘹亮鳴聲。 阮靖晟立于蒼而冷的勁風中,站在一處枯黃草場邊際,令人一一擺放好陣亡將士的尸體。 一個一個的木架子早被搭好,只等尸體被擺上焚燒。 兵士們沉默將同伴尸體擺上,退避到一旁。 他們都知道接下來要發(fā)生的事。 大周朝以儒治家,講究‘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又安土重遷甚至有‘一輩子不出門是個有福人’的俗語,在人死后是不認同火葬的。 無論如何,要給人留個全尸。 但戰(zhàn)場又有不同。 一場戰(zhàn)役動輒經(jīng)年累月,哪兒有條件與時間保存尸體,運回家鄉(xiāng)給其家人。 就地安葬,又容易丟失位置,不利于后續(xù)祭拜。 火葬,成了最好選擇。 尤其在將軍保證會將骨灰并撫恤金一齊帶回家后,將士們是打心底里認同了這方式。 此刻,他們在等待著阮靖晟的命令。 牧草被大風吹得如波浪般起伏,入眼是漫天金黃色,與天際相交處可見高大的雪山山脈。 風聲呼嘯而凌厲,如從遙遠地方傳來的哭泣與喟嘆。 阮靖晟筆直立于原地。 他頭戴紅纓白頂頭盔,身著黑色甲胄,火紅披風被吹得颯颯作響,肩膀上是一塊方形黑紗。 腰間一把霸氣又薄寒的紅柄大刀挎著。 原來俊美風*流面龐,因在戰(zhàn)場上打殺出的煞氣,顯得過于冷漠與剛硬。 但蒼茫天地間,這股煞氣令他如一把黑色長劍立于原地。 沉穩(wěn)。 鋒利。 渴血。 只簡單一立,他都給人無可撼動的厚重與威懾。 他身后。 一眾素衣黑服,發(fā)上戴著黑紗的將士們呈列兵狀,一排排規(guī)矩立著,皆仰頭望著他,目光是純凈的敬畏與崇拜,仿佛看著一尊軍神。 望見阮靖晟肩上黑紗時,目光更是壓抑的激動。 將軍真正在為他們哀傷。 阮靖晟聲音厚重冷酷如凜凜刀鋒:“抬尸。” 眾士兵將裹著白布的同伴尸體,抬到了木架子上。 動作整齊劃一。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