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第6章 憑高遠眺,見長空萬里-《百度西游》


    第(2/3)頁

    小白一聽,笑了:“小師父你真糊涂啊,衣服被怎么可能把人我暖和了,當然是我把衣服暖和了。”

    金蟬說道:“既然衣服給不了我們溫暖,反而要靠我們去暖和它,那么我們還蓋著衣服做什么?”

    小白想了想說道:“雖然衣服給不了我們溫暖,可是厚厚的衣服卻可以保存我們的溫暖,讓我們在里面睡得舒服啊!”

    月色下,金蟬會心一笑:“只要我們穿著衣服,那么冰冷的衣服終究會被我們暖熱的。學佛也是一樣,只要我們一心向善,那你身邊的人,早晚也會受你的影響,會被佛法感染的,反過來,正是有他們心存善念,才會供養我們出家人。所以說,修行中人,要永遠不去看眾生的過錯。你看眾生的過錯,就會影響到你,心中就會有雜念,讓你不能靜下心來修行。”

    小白聽了才恍然大悟,原來金蟬是用這種方式來點化自己。小白心下覺得金蟬說的有的對,有的卻也不對。心里又有些不服氣,但又不知如何反駁,抬眼望去金蟬,只見他正襟危坐,沉眉閉目,一副入定的樣子,只好不再出言,自己默默地思索著他所說的話。

    次日清晨,金蟬送小白來到延古寺附近,止步對小白說道:“我與你相識一場,也是有緣,今見你腳已好了,這里又與你家近,你我就在此分別吧。”

    小白聽了此言,不禁流下淚來。但想金蟬身在佛門,又一心向佛,而自己只不過是只小耗子罷了,本想出言要陪著他,可畢竟是人獸有別,若要暗中跟隨,卻又踮著小黑,思來想去,只好把銀牙一咬,起身對金蟬拜了一拜,轉身離去,只見那白色的身影,在草叢中閃了幾閃,就此不見。初陽斜照,芳草萋萋,黯然消魂者,唯一出家人是也。

    金蟬目送小白遠去,心中突然涌起一股失落的滋味,他自打懂事起,便以寺廟為家,聽寺內僧人說,他是方丈悟明禪師自一棵柳樹下拾的,當時正是漢朝永元十二年盛夏的一個傍晚,方丈因覺得屋中煩悶,便帶著小沙彌出來散步乘涼。

    當他們沿著寺外院墻的小道邊走邊欣賞山中景色時,突然發覺遠處著柳樹上蟬鳴的有些異常,不是像往常的那樣煩人喧囂,而是有節奏地叫著,好似是在念誦什么,隱隱有著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吽”的韻律。

    方丈心下大奇,便前去看個究竟。誰知待他們走到柳樹下,蟬鳴聲竟然沒了,這時天色漸暗,隱隱看見柳樹下遠處草叢中隱隱地有金光閃動,走上前一看,卻見一金絲玉塊所織的衣裳中,包裹著一個一個多月的小男孩,那孩子眉清目秀,唇紅齒白,小樣子熟睡正酣,渾不知自己已被人棄在此處。

    方丈命小沙彌四處觀望,看是誰將這孩子放在此處,可否走遠,卻連個人影也沒有發現。孩子周邊除了這個金色衣裳,也別無他物。地上卻被人劃了八個字,寫的是“此子食素,與佛有緣”。

    方丈見此情景,忙將孩子抱回寺中精心收養,找來些小米,熬制成湯,并親自喂他,哪知這孩子甚是好養活,吃些小米粥,就能活的甚好,而且不哭不鬧,甚是乖覺,等長到兩歲大時,已長的白白凈凈、粉雕玉琢一般。

    老方丈越看越愛,合寺上下也皆喜愛。待小孩子長到四歲時,老方丈見始終無人來寺中尋他,索性收他為自己最小的閉門弟子,為他取名法號金蟬。

    一晃十多年過去了,也沒有任何人找過金蟬。而金蟬也被老方丈收為閉門弟子后,從小沙彌做起,成為寺中一名念經禮佛小和尚。他生性隨和,懂理明事,干活任勞任怨,頗也得寺中和尚們喜愛。但平時除了師兄師傅們有時憐他,會哄他玩外。

    金蟬的童年,除了干活,就是念經禮佛,也從沒有一個同他一起長大,玩耍嬉鬧的伙伴,而他也不知道玩耍的樂趣。這幾日來,他與小白同歷難、共生死,彼此間相依相伴,言談更是投機,倒覺得小白如同自己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今見小白遠去,他驀然明白了離別的滋味。

    金蟬神游了半晌,忽想起自己還需要趕路,又驚覺自己如此模樣,完全沒有了佛門中人的樣子。豈不是中了佛經中所說的七情六欲之毒,思念至此,他忙起身,雙手合什,誦了聲“阿彌陀佛”,便拿起行囊,轉身直奔南去。

    他知道此去一別,再見不著小白,是以心中戚戚,茫然不知所去何方。卻不知在密林深處,小白早又回來,默默地跟著伴他行走,直到南行離延古寺又數里,她方才止步,目不轉睛的望金蟬遠去。

    斯人已去,小白正流淚間,忽聞得自己身后,“吱”的一聲傳來,忙轉過身來,只見一熟悉的身影直奔她而來,可不是小黑是誰。

    原來小黑與白兔玩了一日,因思念姐姐,便自行回轉延古寺。可尋遍寺里寺外,山上山下,卻始終不見了小白身影,就連那小傻和尚金蟬也不見了蹤跡。這可是自打它與姐姐生來,就沒有過的事情。

    小黑心下大急,悔不該自己獨自去玩耍。又聽得和尚們閑談的只言片語,什么小白耗子偷食被抓、金蟬氣走了等等,真嚇得它魂飛膽喪,只得繞著山四下尋找,終于在這里聞到了姐姐的氣味,便循著味一路追隨,一直追到這里才相見。二鼠相見,正有無數話語欲說。當下小白便同小黑一同回轉洞中不提。

    金蟬與小白別后,一路南行。這次他為防路山遇險,一路只是順著大路官道前行,因此,雖是風餐露宿,但因走的多是人煙繁盛之地,倒也能化得齋飯,雖常是殘羹冷炙,但他素以苦為樂,對此毫不在意。

    這一日,他行到一岔路口,向道邊賣茶的老人討了碗水喝,問明了一路向西便是回轉山西,向南則是到東都洛陽。金蟬想起,他自清涼山大孚靈鷲寺北上,走的是東線,一直來未曾到這都城洛陽,而佛法初興,興起之地,正是天子腳下,想來那里佛法精深者大有人在。

    自己記得悟遠師叔言道,他所收藏的《四十二章經》正是得自洛陽白馬寺,自己在延古寺只顧得抄寫佛經,沒機會讀記《四十二章經》,現在自己何不也前往白馬寺拜求呢。雖然恩師說過,那白馬寺仍是不比本寺,因地處皇都,仍是皇家院寺,尋常人不得進,是以并未讓自己去。可是想到既然師叔能辦到,自己只要精誠所至,自會金石為開的。想到這里,他打定了主意,于是謝過老翁,便向南行,直奔洛陽而去。

    此時正是中國東漢安帝元初二年,安帝之曾祖父漢明帝劉莊當年夢見佛陀化身金人降臨宮殿后,遂派使者赴天竺求得其經,并于洛陽建立中國第一座佛教廟宇,因佛經是由白馬馱來的,因此廟宇得名為白馬寺。

    金蟬行了幾日,聽當地人道,穿過前面那座王屋山,沿著棧道再向南走二百多里,就可到洛陽,金蟬依言前行,來到了王屋山,放眼望去,只見那王屋山山高坡陡,四處峰巒林立,如刀劈斧削,犬牙交錯,披綠掛紅,雄偉壯觀。金蟬行走山間,只見峰林之間內一步一景,步移景換,景景如畫,如畫屏一般,不禁心下暗暗感嘆此山景色之美,與之冀州燕山,大有不同,冀州燕山多山勢平緩起伏,有若游龍,而此處山勢雄偉,景色更勝之。

    金蟬一路行來,如行在如畫屏中一般,今日得入此勝境,精神大振,邊看邊行,竟未感覺已走了好久了。

    正觀看間,忽聞得林深之處有人言語,急忙趨步穿入林中,側耳而聽,原來是歌唱之聲,歌曰:觀棋柯爛,伐木丁丁,云邊谷口徐行。賣薪沽酒,狂笑自陶情。蒼徑秋高,對月枕松根,一覺天明。認舊林,登崖過嶺,持斧斷枯藤。收來成一擔,行歌市上,易米三升。更無些子爭競,時價平平。不會機謀巧算,沒榮辱,恬淡延生。相逢處,非仙即道,靜坐講《黃庭》。

    金蟬聽得此言,滿心歡喜道:“我曾經聽師傅言道,說世人修行者,不止我佛門一道。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以來,向來是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修道雖是殊途同歸,萬宗歸元。但修練法門卻是變化萬千,就連佛祖也只是偏駐西天,不敢獨尊。僅這東勝神洲,就有那三清圣教,名聲鼎立,被世人推崇,尊為道教。與其相比,我佛門尚是后來者呢!如今在此山中,僅聽這人言,便大有道義,我須與之交往。也不虛此行!”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