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三國自認有共同的起源,南詔南征軍。 南詔大王皮羅閣派出兩個王子,向南征服,分別建立瑯勃拉邦和景線(今泰國清萊府清盛)兩個王國。 景線毀于地震,景線分支的泰族繼續向南遷徙,相繼建立清邁王國、素可泰王國、阿瑜陀耶王國;瑯勃拉邦向南征服,相繼建立川壙、萬象諸小國。 阿瑜陀耶吞并素可泰,萬象與瑯勃拉邦統一,川壙盡管有安南人支持,但他們至少在名義上承認萬象的宗主權。 泰族諸王國打了1千年,終于把高棉人踩在腳下。 這些幾百一千年前的記錄真實性值得懷疑,很多是后人整理的傳說。不可過于認真,但也不能不看。蔡元定更專注于各王國統治階層血緣自我認同對現實政治的影響。 1545年,清邁王國貴族叛亂,處死國王吉克勞,披耶們開會商討后邀請老撾王長子,瑯勃拉邦親王塞塔提臘即位為清邁王。 塞塔提臘后又經過一系列戰爭,成為老撾王,對中南半島局勢產生深遠影響,直到現在。 越族警惕地注視著泰族的發展,但他們尚未成為敵人。 西面強大的緬族長期與泰族戰爭,在多數時間里占據優勢。 1555年,清邁貴族趁塞塔提臘回老撾進行戰爭,另立新王梅庫提。梅庫提擋不住塞塔提臘的軍隊,向緬甸稱臣,引來緬軍。 這一下害慘了暹羅和老撾兩國,緬甸多了一條從北入侵湄南河流域的道路,阿瑜陀耶再難抵擋。1569年緬甸大王莽應龍攻克阿瑜陀耶,滅暹羅。 老撾與暹羅是姻親,同為反抗緬族的盟國。1574年,緬軍克萬象,滅老撾。 當時的緬甸儼然中南半島霸主之姿,但泰族畢竟人口多,緬軍占領泰族三國首都,卻無法直接統治,只能分封泰族貴族。 于是納黎萱王、塞塔提臘的兒子諾蒙親王相繼復國成功,并向緬甸發起復仇之戰。 不久后緬甸又開始反撲,重新占領清邁并對瑯勃拉邦聲稱擁有主權。 清邁國王是緬王后裔,依然站在緬甸那邊,堅決抵抗來自暹羅的軍隊。 清邁保持獨立,意味著暹羅始終無法關上北門,阿瑜陀耶視清邁為眼中釘。 老撾蘇里亞旺薩王是塞塔提臘王妹妹的后代,他很愿意收回祖輩的領土。 于是聯邦、暹羅、老撾三國同盟秘密議定書將目標指向清邁王國。緬甸派使臣質問三國同盟目的何在, 三國約定,暹羅為出兵主力,滅清邁后,都城清邁、南奔、南邦、帕府歸暹羅。 難府、帕堯府歸老撾。 清萊府由聯邦租借,老撾和暹羅擁有共同宗主權。 聯邦陸軍正處于整訓中,這次不會直接出兵幫暹羅滅國,只是向暹羅提供出兵的武器彈藥,向老撾提供武器彈藥及雇傭兵。 想到遠在云南的沈炎,蔡元定明白了他要做什么。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