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第26章 與崇明的明軍會師-《1640四海揚帆》


    第(1/3)頁

    長江水師在常熟福山港與友軍會師,脫離建虜包圍。福山港是長江中一處重要港口,最先撤離前線的操江提督劉孔昭現正駐扎于福山港,此外,這里還有淮河鎮總兵張士儀的部分人船。

    在友軍接引下,長江水師航行到下游明軍基地崇明縣停靠。

    守序脫離明軍大隊,去了崇明南沙,與留守崇明島的駐軍匯合。位于南沙的小小土木筑壘保障了移民的安全,在這次轉移長江移民的行動中起到了巨大作用。

    江船無法直接出海,必須在崇明下船以待轉運,如今的南風期,海船也難以直航臺北,守序便讓吳志祥率部分海船在崇明與泗礁山之間轉移難民。

    老吳的工作完成的很好,守序到的時候,第一批難民已全部轉運到了泗礁山。完成任務后,吳志祥與冷應一起努力,從江北海門轉運了部分逃難的軍民,其中就包括了高杰妻子邢夫人的余部。考慮到揚州之戰造成的惡劣影響,讓高杰最后的余部難以在諸多明軍中立足,吳志祥便把他們先安置到與泗礁山臨近的大黃龍島。

    崇明島現在的情況挺復雜。如今的崇明島也成了一座大軍營,島上明軍奉義陽王旗號,以淮撫兼漕督田仰為督師,沈廷揚為都御史,下江兵備道荊本徹等三人為首繼續抗清。

    原先島上的主要力量是劉澤清部,包括從淮東前線撤回的山海關水師總兵張鵬翼、淮河鎮總兵張士儀、撫標中軍參將李士璉,加上招安海盜顧榮諸部,明軍連家屬一萬多人,水師較建虜有優勢,他們控制了福山港以下的長江航道。

    島上明軍番號眾多,情況較復雜。對守序來說,無論是高杰余部,還是先后獲得的上萬難民,都不宜留置在這群明軍中間。守序對老吳的敏銳很是高興,他把新到的移民轉運工作也交給老吳負責。

    以崇明為中途站,泗礁山為大本營,是整個轉運移民航行計劃的核心。如今戰局混亂,南風期和長江口的復雜航道,讓這種運輸方式還要持續一段時間。

    守序留下出征的陸海軍在崇明休整,乘坐黃埔號加列戰艦到了崇明縣城,他要去見一位素未謀面的老朋友。

    這次守序有時間詳細考察整個崇明島。在明朝時,長江對崇明島和南北江岸的塑造,造成崇明與江北海門縣治所在的沙洲多次坍塌,曾迫使海門縣三次,崇明縣四次搬遷縣治。在1644年長沙、享沙、吳家沙、南沙、孫家沙等原本獨立的沙洲連成一體。島嶼形狀狹長,海拔較低,大潮水來,往往還會隔斷原本各島之間的地面聯系。

    崇明島的發展歷程是一幕江浙人民與大海和長江搏斗,適應島嶼形狀變化的歷史。到如今,整個崇明島有耕地14000頃,人口25000戶,十六萬人。為了抵御寒潮北風,崇明縣人民在島嶼的北方,修筑了一條長達50里的海堤。海堤擋住了倒灌的海水,讓昔日的鹽堿地變成沃壤。

    ……

    守序站在島北的海堤上,舉目四望,一片綠油油的棉田,長勢很喜人。松江棉布甲于天下,崇明人民種植棉花,能從發達的棉織業中享受豐富的收益。可是,站在1645年,這卻不是一個能用于復興的基地。即便在承平年間,崇明每年也需要外購十萬石左右的糧食,才能補上本島糧食種植的缺口。

    守序與沈廷揚并肩走下海堤。崇明島是沈廷揚的家鄉,雖已多次合作,但這還是守序與沈廷揚的首次會面。

    士兵搭好涼棚,桌上擺放有兩盤西瓜。時值盛夏,西瓜是此時不多可以略帶走一些暑氣的食品。

    ……

    “季明先生,請你放心,你的船隊在臺北一定不會有事。“

    幾個月前臺北雇傭沈廷揚的船隊幫助運輸難民,現在船還沒回來,守序要做些解釋。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自治县| 徐汇区| 昭苏县| 五莲县| 连山| 乐都县| 洛南县| 吉首市| 安平县| 阜平县| 嵩明县| 洛宁县| 门头沟区| 鹿邑县| 鄂温| 双辽市| 汤阴县| 阿合奇县| 泗洪县| 上栗县| 筠连县| 霍林郭勒市| 广南县| 石城县| 淮滨县| 怀远县| 东阳市| 芦山县| 浦北县| 老河口市| 班戈县| 全州县| 秦安县| 重庆市| 兰州市| 龙陵县| 新干县| 本溪| 潜江市| 堆龙德庆县| 广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