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易鵬胸有成竹,緩緩念道: “涼宵綺宴開,酃淥湛芳罍。 鶴蓋留飛舄,珠喉怨落梅。 薄云齊鬢膩,流雪楚腰回。 …… 風細傳疏漏,猶歌起夜來。” 這首詩賦,是北宋大文人楊億所作, 整個詩賦所描寫的主題,正好就是夜宴。 而且十分應景,所描繪的,正好就是眼前這樣,高朋滿座,所有名士齊集一堂,相互切磋技藝,吟詩作賦的場面。 王允、蔡邕等文士, 聽了易鵬這首七步成詩之作之后, 全都驚呆了。 吟詩作賦,是在座這些名士的專長,原本也不算什么,但是像易鵬這樣,出口成章,僅僅只是走了七步,便作出了如此應景應題的佳作,就殊為不易了。 而且,最關鍵的是,這一首詩賦,竟然寫的極好,屬于上乘之作。 這就難怪會把在座所有名士,驚的目瞪口呆,半天說不出話來。 也不知道過去了多久,眾人漸漸回過神來,隨后,便是一片的贊譽。 雖然人們常說,文人相輕, 但是像易鵬這樣,如此驚世駭俗,頃刻間便吟唱出一首好詩賦的,實屬罕見,這不得不令在場的所有人,內心欽佩不已,不敢挑刺。 人們總是更青睞于有本事的人,如滑雪冠軍谷愛凌,她原本不過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小女孩,結果因為在奧運會的賽場上獲得了冠軍,而被全民崇拜,累次登上熱搜,各種廣告代言紛至沓來,真是名利雙收。 她走到哪里,都會得到人們的格外關注和喜愛,想要與之合影者,絡繹不絕。 易鵬所展現(xiàn)出來的絕世才華,驚艷了四周眾人, 這些名士紛紛與之攀談碰杯,內心對其越發(fā)的尊敬甚至敬畏了。 隨著晚宴的推移, 名士們喝下的美酒越來越多。 酒喝多了,話便就跟著多了起來。 漸漸,在場的名士開始議論起了時事朝政,而話題的源頭,自然離不開那個把整個洛陽攪合的風聲鶴唳的人,董卓。 對于董卓的評價,名士們倒是很一致,除了痛罵,便是譏笑,有的痛戳其脊梁骨,有的則對其嗤之以鼻。 在場唯有一人,對于董卓的遭遇,嘆息連連,似乎還有惋惜之意。 這是一個須發(fā)皆白的老者,慈眉善目的,一看便是一個內心慈善祥和之人。 看見這老者如此態(tài)度,王允面色大變,他皺著眉頭問道:“蔡邕,你剛剛是什么意思?難道你還在為董卓的死,而感到惋惜不成?” 四周其他名士也對蔡邕剛剛的態(tài)度氣惱不已,紛紛指責他不該替董賊惋惜。 沒辦法,現(xiàn)在,痛批董卓就是政治正確,你要是敢說對方半句好話,就會被認為是與所有人為敵,會被推到百官的對立面。 受到百官的排斥,這可是一個很嚴重的事情,這基本表示,你在官場上的前途沒有了。 所以,自古以來,官場有句名言,便是凡事需謹言慎行,以免禍從口出。 面對眾人的指責,蔡邕也不解釋,只是搖了搖頭,離席走了。 看著蔡邕離去的背影,王允氣惱的說道:“明日早朝,老夫必定會在陛下面前,好好的參他一本,治他一個勾結董卓的叛國之罪!” 看著眼前這一幕,易鵬腦海中像是想起了什么。 似乎歷史上,正是王允要了蔡邕的性命,而起因,便是因為蔡邕替董卓說了幾句好話。 蔡邕是個感念恩情之人,在董卓入洛陽的這段時間,這個大惡人的確對他還不錯。 “真是一個迂腐的老好人,沒有半點眼力見。” 這是易鵬心中,對蔡邕的評價。 蔡邕的這么一鬧,令王允頓覺掃興,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