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易鵬之所以把他們三人帶上來,自然是想要勸降招攬他們。 作為現代人,易鵬深諳唯才是舉的道理。 他麾下什么都不缺,獨獨缺少的是人才。 文臣武將,都是他稀缺的,尤其是頂級的文臣武將。 眼前這三人,在董卓軍中, 都不是泛泛之輩。 先說徐榮。 在滎陽的汴水之戰中,他殺的曹操丟盔棄甲,如果不是曹洪舍身相救,估計恐怕就沒有之后的三國史了。 同時,在魯陽與梁縣之間,徐榮率領麾下騎兵,殺的孫堅潰不成軍,其部下祖茂換成孫堅的頭巾吸引追兵, 這才讓孫堅逃出生天。 能夠連敗曹操和孫堅, 這已經足以證明他的能力了。 徐榮是東北那嘎達的,因此在董卓的西涼集團中并不受重用,歸屬感不強。 也正因此,在歷史上,當董卓被呂布刺死之后,徐榮非常識時務的‘改邪歸正’,宣布接受了王允的領導,成為了王允麾下的馬前卒。 也就是說,這家伙根本不是董卓的死忠粉,別人稍微一勸降,他便立即投靠了王允,是武將中,很容易勸降,并且非常識時務的。 可惜的是,他的運氣并不好。 當呂布殺了董卓,控制了長安城之后,董卓的部將李傕和郭汜, 便率領大軍前來報仇了。 徐榮奉命,在新豐阻截李傕和郭汜的大軍,但是最終因為寡不敵眾,而戰死沙場。 第二員被俘獲的敵將,便是易鵬一直心心念念的陷陣營統領,高順。 作為東漢末年一支獨樹一幟,并且戰斗力超強的王牌部隊,易鵬一直以來都想要組建自己的‘陷陣營’。 只不過,這支部隊在史書中,記載很少,僅僅只能通過只字片語,推測出,這是一支重甲步兵。 但是其究竟是如何訓練出來的,以及訓練出來后,該如何使用,這些史書上,都無一字記載。 想要知道這些,肯定只能從一個人的身上獲得, 那便是眼前這個男人,高順。 不過, 高順性格嚴肅,剛直不阿,以忠誠聞名。 呂布被滅之后,他不發一言,引頸受死,這在反復無常的呂布陣營中是極為罕見的。 曹操滅掉呂布之后,受降了其帳下諸多大將,如張遼、宋憲、魏續、侯成等,獨獨只有兩人寧死不屈,一個是陳宮,他與曹操有仇,因此沒有投降,倒也情有可原。 而另一個,便是眼前這漢子,高順。 高順與曹操之間沒有任何仇怨,他之所以寧愿身死,也不愿意投降,便是因為他忠誠的性格。 他忠誠的甚至有些死板了。 對于能夠招降他,易鵬有些信心不足,但是他愿意嘗試一下。 第三個猛將,便是胡軫。 胡軫武藝高強,雖然不如華雄、呂布、張遼,但在三國中,也算是一號人物了。 不過,他雖然有些本事,但是他脾氣暴躁,心氣很高。 在奉了董卓之命,駐守梁縣的時候,他曾經放出大話,“這一戰必定砍下幾顆‘青綬’的人頭。” “青綬”,指的便是“銀印青綬”,代指兩千石以上的高官,如九卿,或者各地的州牧郡守等,僅次于“金印紫綬”的三公。 想要殺幾個九卿一般的高官,你說他胡軫狂不狂妄? 不過他和徐榮有些相似,都是挺識時務的,當董卓的死訊傳出之后,他迫不得已投降了王允。 只不過,王允似乎瞧不上他這個五大三粗的西涼糙爺們,這使得胡軫混的十分失意。 后來,李傕和郭汜反攻長安,胡軫便趁機反戈一擊,聯合李傕郭汜的西涼軍,里應外合,攻下了長安城,王允見大勢已去,便跳下城樓自盡了。 由此可以看出,胡軫這個人,還是很容易勸降的,不過,他天生反骨,一旦混的不如意,他可能隨時倒咬一口。 易鵬看著眼前這三人,腦海中一直浮現著三人的生平,最終他得出結論,除了高順,其他兩人,很容易便能招降。 只不過,相比之下,胡軫的忠誠度,會更低一些,需要提防。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