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李隆基看著眼前這跪了滿地的朝堂肱骨們,只覺得一陣厭惡從心底升起。 再和此刻堅定站在他身后的高水寒、王忠嗣一做對比。 這讓李隆基無比的感懷于,自己當初死保王忠嗣,并對高水寒這個朝堂信任予以重任的舉動。 十之八九的官員,此刻就跪在他的眼前。 李隆基冷哼一聲。 沉聲道:“你們究竟意欲何為?” 御史大夫王鉷,悄悄抬頭看向身前的右相。 右相似乎是趴在地上睡著了。 這讓王鉷不禁咬咬牙。 他身為御史大夫,執(zhí)掌大唐御史臺,本就有著進諫的職責。 這時候右相不說話了,那么數(shù)來數(shù)去,也就只有他能夠出面繼續(xù)勸進了。 現(xiàn)在是個人都知道,若是當真讓東宮在今夜坐實了三地大都督的事情,恐怕往后就再也沒有辦法對付東宮了。 而這還不知最可怕的。 更為可怕的是。 誰又能保證,手握三地大都督職權的東宮,會不對朝堂上的其他事情插手? 一旦人開始手握權力,就會不由自主的想要去攥取更多的權柄。 這一點,王鉷心知肚明,可謂是一清二楚。 “陛下,臣等望陛下能收回成命。” “東宮乃國本,不可輕易偏居一隅。如此,便又是公允。東宮本社稷之本,當垂拱中宮,觀政朝堂,放眼天下。” “若東宮為龜茲、涼州、鄯州三地大都督,則必為三地雜務纏身,難以進習,將來又何以制衡天下?” “臣身為御史臺御史大夫,深受皇恩浩蕩,斷無不思報效之念,斗膽諫言,望陛下收回成命,不可致使國本動搖。” 瞧著這等奸佞之言,王忠嗣面露腹誹,當真是痛恨自己不能當場親自手刃了賊人。 李隆基哼哼著,打眼看向王鉷:“三地有西北三道節(jié)度,東宮只為均衡三地,促成我大唐征討吐蕃之舉,又何來國本動搖之說?” “圣人有言,君子當修身,如今國本居東宮,怎么輕易權柄,當修畢,方可掌囯,利天下萬民。”王鉷不依,繼續(xù)開口勸阻。 “哼!” 李隆基臉上愈發(fā)不悅起來,只能走到了王鉷身前,沉聲詢問:“你究竟想要朕怎么做!” 王鉷抬起頭看向近在眼前的皇帝,臉上卻并無畏懼之色,依舊是堅定回答:“請陛下收回成命,三地大都督之言,實屬不妥。東宮,更應穩(wěn)坐中宮,讀書、習字、修身、養(yǎng)性,方為長久之道!”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