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趙啟的右手緩緩降落,破空之聲隨即響起。 “叮叮當當”的幾聲過后,便是一片的哀嚎之聲,而隨著曲長那鐵塔一般的身子轟然倒下,也隨即宣告著秦軍千人隊的全軍盡沒。 果然,再勐烈的激情也抵不過現實的沖擊。 趙啟躍下戰馬,走到了曲長的身邊,只見原本魁梧的身子如今已插滿箭失,濃稠的血液不住地從傷口中冒出..... 趙啟輕嘆一聲,隨即轉身離去。 趙啟不是沒想過要手底下人手下留情擒住此人,但且不論為此需要付出多少趙軍士卒的性命,更關鍵的是趙啟從此人的眼中已經看到了濃濃的死志,即便生擒恐怕也勸降不了。 而秦法的嚴苛,趙啟也是有所知曉的,顯然這樣一個不受待見的勐將,一旦投降,對于他的家人來說無疑是滅頂之災,所以趙啟也十分理解曲長的死志從何而來。既然心已死,那便幫他一程吧。 轉過身來的趙啟又是微微一嘆,這一嘆卻不是在可惜曲長的才能未能為趙所用,而是對于整場戰斗的嘆息。 全殲秦軍的設想被秦軍飛速的撤離所打破,而漸漸的趙啟也明白過來秦軍派遣這樣一只千人隊前來送死的意圖:試探自己! 自己不察之下果然將最強的戰力端了出來,秦軍很快能從中明白這幾日的趙軍都是在假打,進而推斷出自己恐怕另有所圖,再接著想到韓、魏也就是遲早的事情了。 換句話來說:至此刻起,趙國的戰略意圖已經基本暴露無遺了!(趙啟的想法) 當然了,距離李牧和任武的離開已經整整五日之期了,無論哪路都應該進入了最后的攻城階段,所以即便趙啟這邊漏了餡兒,卻也問題不大。 不論如何,此戰雖有斬獲,卻也算不上一場勝仗,畢竟此戰一直被秦軍牽著鼻子走,即便戰術上稍有勝利,卻在戰略上失之多矣。 唯一值得興奮的不是千余的斬獲,也不是時日已夠的慶幸,而是從始至終,趙啟沒有聽到“糾糾老秦,共赴國難”的呼喝之聲。 那可是秦國的立國之本吶! 同時,趙啟判斷:秦軍既然已經識破了自家的計劃,定然會立即后撤與函谷關的守軍會合,同時通知韓、魏乃至楚國,共商抗趙之事。 所以趙啟要做的也很簡單:其一,大舉進攻周邑,能將周邑之秦軍斷下是最好,即便不能將其斷下,也可將戰線拉至函谷一線。 其二便是將今日的戰況擬成軍報分別呈邯鄲趙王括、主將李牧、副將任武處,同時還需提醒后兩者,留給他們的時間不多了! 而就在秦軍試探趙軍的幾乎同時,遠在大梁的趙魏大戰已經打響。 說是大戰,其實倒也一點也不激烈。 一只百人的小隊脫離隊伍,將邊城中俘虜營中的魏?將軍快馬加鞭地給運到了李牧的軍中,經過李牧與之的一番“友好”而“深入”的交談,魏?將軍很痛快地交出了印信,并答應合作。 別問魏?將軍為何答應得如此痛快,不痛快也不行啊,刀斧加身,而眼前的李牧更是有“胡屠”之稱,雖然屠殺的是胡人,難保他不會屠了自己啊! 當然了,若是鐵骨錚錚的漢子,也不會在大軍主力尚存的情況下就降了趙軍,更不會只身入營,勸得外寨中的上萬魏軍跟隨自己投降而去。 更關鍵的是,趙軍主將李牧居然許諾給自己伯爵的爵位,這可是趙國的爵位啊!比之秦國的爵位還要難得。誰能經受得住這樣的考驗?! 而唯一能令魏?將軍稍作遲疑的安全問題,也被李牧派出的數名親兵給消滅于無形。 那還有啥可說的! 所以,魏?將軍很是痛快地答應了李牧的所有要求。 至此,一場針對大梁城的陰謀就此拉開了序幕。 五萬大軍被李牧拆成了兩部分,三千精銳身著魏軍的軍服,跟隨(押著)魏?將軍大搖大擺地走在大道上,后面四萬多大軍則晝伏夜出與山間草莽。 為了令魏?將軍的回撤顯得更加的逼真,三千精銳除了刀劍銳利依舊,身上魏軍的衣甲胃都已破敗不堪,而其如風一般的“轉進”速度,更是將一直敗軍的匆忙演繹得淋漓盡致。卻是讓夜里行軍,又只能在山間小道中前進的李牧所部追得頭疼。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