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領導你太厲害了。” 高云擺擺手:“沒那么厲害,我雖然是滬都嫁到福海的媳婦式干部,但要想在滬都走項目也不容易。” “這件事主要還是靠長安領導的支持,他通過縣里駐滬工作處的同志跟滬都那邊有關部門事先進行了聯系,然后才把這件事給辦成了。” 干部們立馬說:“葉領導真厲害。” “也得感謝葉領導啊。” “當然高領導在里面同樣起到了重要作用!” 他們聊了一陣,后面會場又來了一些人,高云便迎了上去跟他們握手。 這次來的是滬都主管相關工作的領導和一些院校的領導,共同主持這場直接面向‘學生’的會議。 定點招生進行培訓的學生將從在座這些人的村里走出來,當然,這是要看學生成績和學習能力的,不是要他們推選學生。 之所以把他們叫來,是滬都方面擔心有村莊或者生產隊會卡‘學生’、耍陰招。 比如替讀,比如偷換學籍。 這種事可不是沒人干過,上一個受害者楊文蓉就在王憶身邊呢。 果然,開場后滬都領導講話就先提到了這方面: “……高云同志對我們說,希望通過委托代培的形式由我們方面為海福縣解燃眉之急,我說,海福縣和滬都是一家人,福海地區長期以來對滬都的支援也是不少的。” “尤其是在海水產品方面,滬都得多謝福海的支援,這樣如今海福縣有困難提出要求了,我們方面理應進行幫助。” “而且你們領導提出的每年委培人數并不多,對滬都整個招生計劃指標來說是個尾數,我們稍微增加一些計劃內中專、大專生的招生名額,問題不是很大。” “現在我們已經動員了多所師范類學校、滬都行政管理學校、經濟管理學校,應該可以完成你們的需求。” “但是在這件事上,我們滬都也是付出了一定人力物力的,所以希望能夠有所成效,希望在座的各位同志能夠給出支援,在這件事上坦誠公開!” 會議后面提到了委培生的待遇,然后王憶就明白了縣里和滬都方面為什么要把村干部們集合起來開會。 海福縣在委培、代培工作上有規定,學生入讀后由縣勞動人事部門辦理招工手續,屬于合同制工人,在縣內享受中專生待遇。 也就是說他們一旦去滬都念書就有工資可以拿了,畢業后還可以安排到重要崗位進行培養。 對于農家孩子來說,這真是舊巢共是銜泥燕,飛上枝頭變鳳凰! 王憶回頭看,看到很多村干部瞪大了眼睛露出了期盼的表情。 他們顯然希望自家孩子能夠成為委培生。 這次的委培、代培工作很宏大,制定了一個‘十年計劃’。 在未來十年里,滬都要為海福縣委培中小學師資271名,涉及19個專業,9所代培院校。 委培衛生醫務人員44名,涉及13個專業,9所代培院校。 同時因為海福縣是個離島,受到了地域條件制約,不但教育、衛生系統人才缺乏,其他各行各業同樣存在人才匱乏的現象。 于是縣里在保證教師、醫務人員的委培指標的同時,想方設法的爭取了一些計劃外指標,以拓寬委培生的專業渠道。 其他專業涉及委培大中專學生110名,涉及26個專業。 平均一下,滬都每年要給海福縣代培四十多名學生呢,幾乎是等于全縣多了一個大班的大中專學生。 已經很多了。 現在剛剛改革開放,正是百廢待興之時,各個行業都是剛剛起步。 教育領域同樣是剛剛起步,教學資源有限,從教師到學校,方方面面的資源都很少,所以導致升學很難。 如今國家選拔人才的總體思路走的是精英路線,能被選拔出來讀中專、中師、大專、本科的,往往都是經歷了非常激烈的競爭,從千軍萬馬中殺出一條血路而走過了獨木橋的人才。 像海福縣只有一所中專院校,整個縣里能培養多少人? 往上一級的翁洲現在也沒有能培養本科學生的大學,只有中專師范、衛生學校和一所大專學校。 滬都幫助翁洲培養這么多學生,這真是大人情了。 村干部們暗暗琢磨,每年升學這么多人才,那自家的晚輩有沒有機會呢? 后面的領導們紛紛發言,清晰的告訴他們一件事:只要成績不合格,那就休想占用滬都的教育資源。 一位主管教育的領導說了,委培和代培工作都是寬進嚴出。 海福縣里隨便往滬都送人,只要成績符合他們標準就可以接收,但如果在學校表現不好、成績不達標,那絕不可能畢業,甚至有中途被勸退的可能…… 各方領導反復強調了委培、代培工作的嚴謹性之后,滬都的領導們開始退場,高云這邊忽然拋出了一個新話題: “大中專生定向招生和委培工作的討論先到此為止,我接下來要說一件事,嗯,我跟你們說,我知道你們心思,你們是不是想暗地里找關系送自己家孩子去滬都?” “想都別想!” “不過你們要是真想讓自家孩子有前途,那我這里倒是有一條路,一條新路子。” “怎么回事呢?考慮到咱們福海是傳統漁場,國家覺得在咱們這里便于學習海洋漁業知識,能就地建立實踐基地,所以決定在咱們縣里投建一所水產技校!” 這話跟個炸彈一樣扔進了人群。 所有人都沒提前得到口風,聽說縣里要新建一所水產學校便紛紛交頭接耳的討論起來: “咱們縣里要建起一所技工學校?什么學歷?” “太好了,這可太好了,高領導是什么意思?這個技校有操作空間?咱可以送孩子進去念書?” “不是,你們先別高興,我怎么聽領導說是水產技校?這學校是干什么的?我聽說現在技校不給學歷呀,就是培養技術人才。” 大家伙興致沖沖的討論了一頓,討論著討論著,他們討論出了這學校的辦學目的,然后就慢慢冷靜了: 水產技校,這所學校不是培養國家干部的,是培養技術工人的。 當然孩子能成為技術工人能端上鐵飯碗是好事,但問題是水產技校是中專院校嗎?能拿中專學歷嗎? 不是的話、拿不到的話,這樣學生出來還能端上鐵飯碗嗎? 高云后面說話了:“咱們縣里即將投建的這所技工學校,旨在為社會、為國家輸送技術力量,它將是一所綜合性人才培養基地,規模會很大。” “除了現在計劃要開設的水產專業外,以后還計劃開設海洋工程類、制冷與汽修工程類、機電工程類、經濟貿易類、食品工程類等多個專業。” “孩子們來念書學技術,未來大有可為呀!” 有急性子的干部問道:“領導,這說到底是不是還是要培養養魚的技工啊?是什么編制?” 高云咂咂嘴,說:“大家伙不要老是把眼光放在編制上嘛,你們看,現在改革開放了,搞海上養殖的單位是不是多了?” “你們在座這么多人,不少村莊也開展了海上養殖工作吧?” “而養殖行業是需要科學指點的,科學養殖才是出路,才能賺錢。現在你們懂科學嗎?你們不懂,所以就需要有知識、懂技術的技術員來指導,對不對?” 干部們問道:“那就是沒有編制了?” 高云說道:“嗯,沒有編制,這是技工學校,主要是培養……” “嗨!”下面嘆氣聲四起。 還有人嘀咕說:“明白了,這是培養漁民的學校,去了學習怎么養魚養蝦養王八。” “那念什么念?養魚打漁還要上學去學習?學校不收學雜費嗎?不收學雜費還行。” “不收學雜費也不去念,得讓孩子有個正經出路,當不了國家干部能端個鐵飯碗也行嘛,好歹吃上商品糧……” 高云聽到這些話后不高興了,說:“你們一個個的真是沒有點眼光!都跟你們說了,搞海洋養殖業必須得講科學,科學養殖才是未來的出路!” “你們海上的養殖廠要干大,以后遲早需要雇傭技術員或者漁醫,現在國家給你們培養人才,讓你們各村的后生有了學技術的地方,你們還挑三揀四?真是沒點數了!” 王憶知道領導說的是對的。 他這邊已經開始規劃安排那些人去念水產技校了。 但許多干部對此不感冒,起碼不想讓自家孩子去念這所學校。 他們也知道養魚要講科學,問題是他們自己就是打漁的,拼了命的當村干部是為了什么?為了自己? 那不可能。 這年頭村干部能有什么出路? 他們是想給后人鋪路! 如果他們鋪的路就是讓后人繼續去打漁、養魚吃海上飯,那他們鋪個屁啊,直接領著孩子去海上喝海水、吹海風不就行了? 不過有些人還是有眼光的,他們不想讓自家孩子去念水產技校,那可以鼓動其他人家的孩子去念嘛。 然而他們并不知道有句話叫一山更比一山高。 高云為什么在這里鼓動他們讓孩子去念水產技校? 因為學雜費不菲! 一個學期的學費是三十元…… 他把這收費標準說出來后,下面鴉雀無聲,好些人用看傻逼的眼神看他: 讓孩子去給國家白養三年魚,然后每年還得交六十元的學費? 以為我們老農民好糊弄么? 高云還真想糊弄他們。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