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邯鄲趙的“邯鄲”被經營了上百年,只是礙于周禮的制約,城墻其實也就六七米高,城墻厚度應該也就四米左右,算不得一座什么堅城。 在周禮有效的時代,王城方九里,公城方七里,侯、伯城方五里,子男城方三里。 上面的幾里的“里”是一里約四百米,一般是一種四邊周長,也就是“圍”的計數方式。 邯鄲趙不是公、侯,其實連子、男都不是,也就是一種“大夫”的爵位,說白了就是臣下之臣。 他們要感謝自己有一位曾經擔任晉國“卿”的祖先,一切只因為晉國的“卿”位比諸侯,筑城的占地面積能搞模糊化。 那么,“邯鄲”的四邊周長是多少里?其實是一種不規則的四周邊長的五里長度。 趙氏的一個軍抵達“邯鄲”城下,到了立刻展開試探性的進攻,打自然是沒有打下,隨后就開始制作各種攻城器械。 目前雖然是到了無所不用其極的年代,發明出來的攻城器械種類卻依舊很少。 像是什么投石車、床弩肯定沒有,沖車、云梯也只是初始版,濠器具因為城池壓根不存在護城河也就沒人想到,用來擋箭和投石的轒讟(fen wēn)車則是已經有了。 攻城的趙氏大軍至少要花費半個月才能制造出足夠的攻城器械,期間除了一再破罵讓守軍出城交戰之外,一旦守軍固守不出只能干瞪眼了。 這一次邯鄲趙將所有兵力龜縮回城內,不像正常守城會在城外部署軍隊,擺明了就是放棄了反攻的希望,采取完全死守的策略。 又或者說,邯鄲趙將反攻的希望放在了范氏和中行氏等友軍身上,才沒有在“邯鄲”城外部署軍隊。 他們的這種做法很危險,一旦范氏和中行氏不來,只能被困在城內等死了。 人在“黃父”的智瑤一邊關注戰爭動向,另一邊覺得不能干閑著。 目前“黃父”算是智瑤的基地之一,好些作坊就是被放在這邊,一年沒再過來,之前忙碌也就算了,得空肯定要進行巡視。 在智瑤一眾“發明”之中,制作紙張的套路被摸索成功,有了制造的技藝便開始進行擴產,一年過去的現在每個月能出產現代a4紙大小的上萬張。 這么點產量,現代隨隨便便一個小作坊就能超過,然而現下可是在公元前497年呀!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