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朱由校聽著這個民女為自己講述著關于遼東百姓的生存現狀,心里也跟著不是滋味起來。 明初的時候,太祖朱元璋實行屯田制,全國最興盛的時期,每年可產二千萬石糧食,使得全國軍隊完全可以就地支取。 當時朱元璋非常自豪的說道:國家養兵百萬,不廢百姓一粒米。 其實現在想想,屯田制不過是把壓在百姓身上的擔子全都壓在了軍隊身上而已,無論是劫掠,招買,還是屯田所得的糧食,都不過是羊毛出在羊身上。 不要忘了,明初時伴隨著屯田制出現的是衛所兵,一代為兵,代代為兵,早在明初的時候,衛所兵就已經出現了大量的逃亡。 朱由校剛想到這里,吳三娘又繼續說道。 “不光要繳納軍糧,還有每家每戶出人去當兵,去賦徭役,修城墻,修軍械,一去便是大半年,傷了,殘了,死了,都無人過問,年年如此,何時是個頭?!?br> “我家男人吳老三便是抓去當了兵,至此兩年杳無音訊,我們母子倆在家實在是活不下去了??!望陛下饒恕。” 說完后,吳三娘已經痛哭出聲來,趴在地上的身子一抖一抖的。 “遼東的百姓皆是如此嗎?”朱由校聲音有些哽咽。 “民女走過的地區,所見皆是如此。”吳三娘強制止住了哭聲說道。 聽吳三娘說完后,周圍全都一片寂靜。 其中很多的兵士,皆是衛所士兵抽調來的,自然,他們也不可能如那些將軍們的親兵一樣有戰斗力,只是炮灰一樣的角色而已。 他們這樣的人對吳三娘所說的話最是感同身受,此時很多士兵已經泣不成聲。 有著相同經歷的他們,此時都想到了還遠在他鄉的父母妻兒。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哪一次大戰,除了那些精銳軍隊外,不是那些民夫們推著推車,步行上千里運送糧食,運氣不好的喪命哪里,哪怕運氣好的,一來一回大半年過去了,早已誤了農事。 回到家后還要交付來年的稅收。 悉數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一代代雄主,其千秋功業的背后,是千千萬百姓的家破人亡。 終究是這些百姓們扛下了所有。 “你不是個普通的民女吧?”朱由校問那民女,在他看來,能有這樣一番見識,而且見到自己后還能對答如流的人,肯定不是普通之輩。 吳三娘身子顫抖了一下,沒有說話。 “好了,朕已知曉?!敝煊尚2]有打算在這件事情上深究,看了看之前垂頭喪氣,因為自己問吳三娘身世的時候反而劇烈掙扎了一下的張二發,繼續說道。 “將這張二發也放了吧,送他們些銀兩,讓其自行離去吧?!?br> “謝陛下大恩?!毕氩坏奖菹抡娴臅帕藦埗l,愣了一下的吳三娘和張二發趕忙謝道。 已經再次跨上馬的朱由校忽然對著吳三娘說道。 “你既已離開遼東,不想再做軍戶,便也一同去往關內定居吧,如此,你兒子寶兒將來也可讀書考取功名?!?br> 朱由校的這一句話更加令吳三娘激動了,按住寶兒的頭便再次磕下去。 “快,快謝圣上。” “返程,回京?!?br> 對于遼東有了一個更加徹底的了解后,朱由校不再停留,下達了返程的旨意。 在吳三娘,張二發還有寶兒的跪拜中,長長的車隊終于再次開始了返程。 …….... 一間民房里。 張二發將一個寫有吳老三的牌位交給了吳三娘。 “吳老弟一年前便去了,吃不上飯鬧餉被朝廷治罪?!?br> 雖然早已有了心理準備,可是此時真的得到自家男人的死訊后,吳三娘還是忍不住痛哭起來。 伸出手來,輕輕地撫摸著那張靈牌,感受不到溫度。 當年家里突遇大難,夫妻倆至那一別,再見時已是陰陽兩隔。 只有年齡還小的寶兒仍舊瞪著眼睛看著那張靈牌感到陌生,只是在吳三娘的教導下,不斷的沖著那靈牌磕著頭。 張二發從房子的隱蔽處取出一個包裹來,交給吳三娘。 吳三娘打開后只見里邊是一堆白花花的銀子。 “老漢我世上早已沒了親人,這些年坑蒙拐騙積攢下來的銀子?!闭f到坑蒙拐騙,張二發苦笑了一聲,繼續說道。 “這些銀子就全交給你們娘倆吧,讓寶兒好好讀書,將來考取功名。老漢我也算對得起吳老弟的救命之恩了?!?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