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這不是趕鴨子上架嗎。 只好硬著頭皮應允下來,不過還是跟了一句。 “先說好,本官不談四書五經,只是閑白幾句。” “多謝大學士。” 李慶才不管陳云甫教什么呢,哪怕陳云甫只是隨意閑白,在他眼里都足夠自己這群人受益匪淺了。 這多少沾了點迷信權威啊。 一刻鐘的時間過得自然很快,隨著一聲聲磬響,原本還熱鬧的讀書聲瞬間被一陣陣下課的動靜所替代,不少七八歲、十來歲的孩子更是涌出課室,瘋鬧起來。 還別說,這般景象倒是讓陳云甫一陣恍惚,似乎回到了自己當年上學時的學校。 “在這上學,孩子們需要交學費嗎?” 李慶搖了搖頭:“這些孩子當初都是北平府學和各處縣學的,后來府縣兩學停辦之后,便集中到這里工學,不用交錢,不過學院在南郊有兩百多畝地,每逢農忙的時候,孩子們要去做農活。” 以工資學,這是義務勞動和義務教育相結合啊。 陳云甫頓時來了興致,有些驚奇的說道:“這主意是誰想出來的?” 李慶沒說話,不過身后一個叫甄庸的卻接了話。 “回大學士,這正是士忠五年前向教諭提出來的。” 這時候董倫跟了一句:“怪不得呢,我說我那時候在這上學的時候怎么沒有這般好事。” 說罷輕笑起來。 聽到這主意是李慶提出來的,陳云甫對面前的李慶表示贊許。 “不錯,很不錯。” “不敢當大學士贊譽,學生只是有感北平民生貧弊,家家戶戶無力資助孩提讀書所以才有此想,何不如以工資學,便能收納更多的孩子助其讀書識字。” “甚好甚好。”陳云甫連連點頭,又問道:“那如此多的學生納入學院之內,這每日吃飯的問題可怎么解決?” “皆有北平府承擔。” 大明的教育在這點上值得點贊。 規矩是朱元璋定的。 府縣州學的學生,每天中午一餐都可以在學堂吃,由當地衙門一力承擔,不可收取錢財。 這也是為尋常百姓家減壓。 “這北平府,倒是干了件實事。”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