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梁縣之外,徐榮兵臨城下。 如今梁縣城中,滿打滿算,也不到兩千兵。 縣府之中,張邈焦急異常,與陳宮李旻一同商議對策。 陳宮早就建議撤離,如今張邈僅剩幾百兵, 無論如何也無法抗衡徐榮,至于李旻的兵,張邈只能搖頭。 用陳宮的話來說,李旻那群瘦不拉幾的兵,他一個能打十個。 “府君,孫將軍沒有回信,說明一時無法支援梁縣, 我軍若守,必是死戰,不如趁徐榮尚未攻城,暫且撤離此城!”陳宮建議道。 張邈似有猶豫,問道:“注城的哨探,還未回來嗎?” “沒有,府君,徐榮在廣成聚與我遭遇,孫將軍必定是撲空了,他若進兵順利,便是回援,也趕不上。” “聽聞西涼軍生性兇殘, 我們若走,城中百姓該當如何?”李旻突然插話。 張邈與陳宮雙雙投過目光,看著李旻,宛如看著一個智障。 都自身難保了, 還想著城中百姓, 他不會真的將梁縣當作是自己的地盤吧。 實際上, 張邈孫堅攻陷梁縣, 還不到半月, 這原本就是董卓的地盤。 就算西涼軍燒殺搶掠,那敗的也是董卓的人品,若真如此,董卓倒行逆施的罪名再添一筆,殘害百姓。 “公臺,我看還是再等等吧,若孫將軍回援了,而我軍撤了,豈不是害了孫將軍。”張邈道。 陳宮欲言又止,張邈向來言聽計從,但類似擔當之事,卻從不含糊,陳宮明白,張邈重義,如此行事,亦無可厚非,可惜,如此行事非將帥之道, 更非主公之道。 陳宮心中是失望的, 但也沒有提出反對,只是道:“府君,不宜久侯,不如這樣,等注城哨探回來,若孫將軍未回注城,我軍便離開!” 這算是個折中的方案,張邈只好點頭同意了。 至于李旻,他沒有意見,只是說了句:“若是撤離,我這糧草,可如何是好?” 張邈道;“攜帶糧草,會為徐榮追到,此戰我軍已敗,糧草損失,在所難免,應保命為上!” 于是三人就等啊等,終于等到了注城的哨探。 一切如陳宮所料,孫堅并未回來,所以應該是繼續進兵了。 事到如今,張邈也不得不認清現實,決定撤離。 他再度召來哨探,將廣成聚之敗,與撤離梁縣之事,疾書一封,命哨探送去孫堅。 仁至義盡。 “兩位府君,事不宜遲,我軍應速速撤離!”陳宮催促道。 “好好好!”張邈連聲答應,然后對李旻道:“李府君,此戰兇險,蒙你資助糧草,你方人多,你便從南門撤退吧!” 李旻一聽,稍稍動容,如此危機關頭,要向南撤了,而張邈竟將南門讓給自己。 張邈“八廚”之名,義字當先,果然名副其實! 拜謝了張邈,李旻離去了,而陳宮與張邈,本就是集結好的兵馬,帶好了幾日口糧,便輕裝上陣,從東門逃出。 張邈李旻剛剛離去,梁縣縣令便下令四門大開,以迎徐榮。 張邈陳宮一口氣出了城,兩人默契的回頭望了眼梁縣,想不到,來得快,去的也快。 “府君,從東門出,實乃上上之策!”陳宮沒來由的說了聲。 張邈一時沒聽明白。 “公臺何意?” “我軍自東向南,徐榮在梁縣西北,正好相反方向。” 言外之意,就是徐榮想追,也未必能追上。 等張邈反應過來,卻突然想起了李旻。 “哎呀!這可如何是好,李旻多為步軍,若徐榮派騎兵南追,必然追上,我原以為讓南門與他,是為他好,如此,豈不是害了他!”張邈道。 陳宮也是無奈,換了別人,他可能會說一句“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然而眼前之人是“八廚”張邈,陳宮決定還是不討罵了。 “事已至此,府君,我軍還是先顧好自己吧,李府君若輕裝離開,必然無事!”陳宮道。 “嗐,也只能如此了!” 張邈李旻出逃未過多久,盯著梁縣的哨探便將信報帶去給徐榮。 “徐將軍,梁縣守軍兵分兩路離開,東路軍人少,多為騎兵,而南路軍人多,輜重也多。”哨探道。 徐榮稍一揣摩,人少的騎兵,應該就是逃走的張邈,而輜重多的,不用想也知道,是潁川太守李旻。 張邈大軍已敗,已經沒有追擊的價值,而李旻,董公可是有特殊任務的。 生烹! “騎兵聽令!隨我追擊李旻,董公有令,擒拿李旻,生烹了他!其余兵馬,進入梁縣!”徐榮下令道。 數千騎兵馳騁而出,朝著東南方向追去。 逃命,竟然還敢帶輜重,這不是看不起騎兵么! 在徐榮眼里,李旻已經是水煮肉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