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六月中荀,烈日當空,郿縣的周邊的土地被炙烤得發白,熱氣蒸騰著扭曲了空氣。 郿縣,董卓依舊駐扎于此,炎熱的天氣令本是煩悶董卓更加躁動,在議事廳中來回踱步。 朝廷詔令到達郿縣已過去數日,董卓依然沒有下定決心。 他召來了弟弟董旻,侄兒董璜,還有女婿牛輔,共商大事。 并州牧這個職位,若是在過去,他想都未想便會趕去赴任,因為他本部人馬區區數千,無需割舍,朝廷給他的兵馬,戰后是需要交還的。 然而美陽之戰后,他控制郿縣,斬殺叛軍首級一萬二千有余,立下了美陽之戰首功,然而別人不知道的是,他收降了更多。 董卓之名,在羌人之中,還是頗有威望的,西逃的羌涼叛軍,一部分被其斬殺,一部分被迫投降,其中甚至有一部分,選擇主動投效董卓,而董卓也來者不拒,盡數收入囊中。 不僅如此,董卓還拿出所有酒肉,款待投效的羌人,簡直要把羌人叛軍感動哭。 在韓遂大營時都沒有這等待遇。 然而董卓的糧草正在快速的消耗著,張溫原本撥付了數月糧草,在如此人數之下,急劇下降,若再無法解決,遲早會生亂子。 還有另一個問題,羌人雖然敬畏董卓,但過于不服管束,軍紀極差,城中經常發生劫掠平民的事,對此,董卓也無計可施。 若是區區幾人,尚可用嚴刑酷法殺雞儆猴,可人數一多,馬上便就變成了法不責眾。 董卓對羌人習性也十分了解,別說是無關的他人,就算自己人,他們自己也會相互攻殺,特別在生命受到威脅之后。 所以,幾位親人齊到郿縣后,董卓便召集幾人,一起商討對策。 幾人皆是至親,董旻是董卓弟弟,現在在何進帳下任職,這次詔令,便是何進命他親自送來的。 董璜是董卓兄長董擢之子,董擢早喪,董卓算是董璜從父,一直在隴西郡,雖然只是一介小吏,但當地人人皆知董卓之名,沒人敢欺壓董氏,董璜在隴西,主要能照料到族里。 女婿牛輔則一直跟隨董卓掌兵,董卓前些日子率本部馳援河東,營中之兵便是牛輔與李傕掌管。 董卓坐于主位,下面坐著三位親屬與李傕,董卓先開誠布公的將自己面臨的難題說予幾人聽,然后征詢幾人建議。 此番議事姿態,已經初具主公與臣下模樣,可惜這幾位臣下都不太聰明的樣子。 “諸位,羌涼降兵已盡數臣服,只是劫掠成性,不服管束,但咱以為正因如此,羌人作戰能力才突出,此番若不是公子用計,令羌涼叛軍嚇破了膽,想要擊敗他們,可不容易!如今郿縣一團糟,糧草日趨緊張,你們都說說看,咱該如何是好?” 董卓開門見山的提問。 幾人面面相覷,顯然沒有人能答上來。 依然在隴右為官的董璜對羌人劫掠的事不以為然,早見怪不怪,他組織了一下語言,反問道:“羌人劫掠,家常便飯,為何要管束?” “此乃大漢國土,并非羌地,如此作為,也就咱肚量大能容忍,若喚作張溫皇甫嵩領軍,此些行為皆是死罪!”董卓略微嚴肅的回道。 說到死罪二字時,還加大了聲音,以表示對侄兒無知的不滿。 他看了看自己日趨鼓脹的肚皮,隨著領兵數量的增多,上陣親戰的機會也越來越少了。 “嗐!你們倒是說話啊!咱該如何是好?”董卓催促道。 弟弟董旻道:“兄長,我以為奉詔為好,并州牧,乃是并州第一把手,區區數萬軍隊,并州亦能征召,而并州九郡九十八縣,盡數歸于兄長管轄,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故我應與羌涼叛軍勢不兩立,不如兄長再尋個理由,將之誅殺,如此,又是大功一件!” 在朝為官的董旻旗幟分明的建議董卓選并州牧。 “叔穎,我非不了解并州,如此貧瘠之地,也僅僅是太原郡與上郡尚可,而且北面數郡皆易受鮮卑抄掠,不甚其擾,實乃是非之地!”了解并州的董卓立馬說出了自己思慮的短處,若真是富庶之地,比如冀州牧,恐怕他也無需這般猶豫了。 牛輔見岳父對并州多般嫌棄,加上亦喜歡在軍中,因為他董卓女婿的身份,牛輔在軍中也往往被人尊崇,即便跋扈的羌軍,不僅不敢在其面前造次,還多般巴結,劫掠所得,也常常“孝敬”牛輔。 若去了并州,這些還在嗎? “岳父,我以為成大事者,手中必有刀兵,常言道,手有兵和糧,萬事不慌張,岳父雖位并州牧,然各郡中皆有豪強望族,不易把控,岳父出身一般,未必受其待見,難道岳父往了張奐之事乎?”牛輔道。 張奐之事,張奐原是董卓舊主,后隱居在弘農郡華陰縣,董卓曾派兄長董擢向其贈送一百匹縑,結果卻被張奐拒絕了。 張奐可是“涼州三明”,以董卓在涼州打出的名聲,皆被其看不起,可見要并州士族接納他,恐怕更難。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