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天子作為天下共主,非常重視交通,曾修建多條通向王城的“周道”,以便四方諸侯前來朝拜。此外,周天子還專門設置了掌管交通的官員——野廬氏,相當于現在的交通部長。 據《周禮·秋官司寇》記載:“野廬氏掌達國道路,至于四畿。比國郊及野之道路、宿息、井、樹……凡道路之舟、車互者,敘而行之……凡國之大事,比修除道路者,掌凡道禁。邦之大師,則令埽道路。”意思是說,野廬氏負責使王國的道路與四方通暢,還要經常檢查國郊和野地的道路、驛站、井和樹……凡是道路上的馬車或水路上的船只發生交通事故,要加以疏導,使之暢通……凡是王國內有大事,還要考核修建道路人的成績,掌管有關道路的禁令。如果有軍事行動,還要為戰士們清除道路。 諸侯國之間也經常往來,因此也常常會修建很多道路。例如,齊魯兩國有“魯道”。魯道大大方便了齊國與魯國的交往。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不但戰爭頻繁,而且商品交易也越來越頻繁。諸侯們一方面為了互相傳遞信息,一方面為了發展經濟,因此更加注重發展交通。 當時的交通工具主要是馬和馬車,由于路途遙遠,列國都會在交通要道上設置驛站,以供使者休息。驛站通常每隔三五十里設置一座,遇到緊急情況,可一站一站相傳。 驛站為官辦,入住者必須持有符節。凡是持有符節的人,在客棧內可以免費吃住,甚至提供換乘的馬和車。 交通要道上都設置有關卡,也同樣需要持符節才能通過。據《禮記·地官司徒》記載:“守邦國者用玉節,守都鄙者用角節,凡邦國之使節,山國用虎節,土國用人節,澤國用龍節……門關用符節,貨賄用璽節,道路用旌節,皆有期以反節。”意思是說,諸侯派遣使者出使本國需要用玉節,卿大夫派遣使者出使自己的封地用角節。諸侯國派使者出使境外,境內多山地的國家就用虎節,境內多為平原的國家用人節,境內多為沼澤的國家用龍節……出入國都的城門和關門用符節,運輸貨物用璽節,道路用旌節,并且所有的符節都規定了有效期間,使用者必須在規定的時間內歸還。 在當時,水路交通也十分發達。列國為了運送軍隊和軍糧修建了多條運河,這些運河在戰爭中常常起著決定性作用。據《國語》記載:“越王勾踐乃命范蠡、舌庸,率師沿海溯淮以絕吳路。敗王子友于姑熊夷。越王勾踐乃率中軍溯江以襲吳,入其郛,焚其姑蘇,徙其大舟。”意思是說,越王勾踐在吳王夫差黃池會盟期間,命范蠡、舌庸,沿著海岸行至淮河,斬斷了吳軍的歸路。越軍在姑熊夷擊敗吳將王子友后,勾踐率領中軍乘船逆流而上襲擊吳國,不費吹灰之力攻下吳都的外城,然后燒毀姑蘇臺,并運走了吳國的大船。 當時的船能載多少人呢?據《史記·張儀列傳》記載:“舫船載卒,一舫載五十人與三月之食,下水而浮,一日行三百馀里。”意思是說,用戰船運送士兵,一船不但能載五十人,還能裝載夠五十人吃三個月的糧食。如果順流而下,一天就可以航行三百多里。可見當時的戰船規模已經非常大了,并且航速也非常快。 在小說中,魏惠王曾命相國白圭去修大溝。事實上,在魏惠王十年(公元前360年),曾動工修建了一條溝通黃河與淮河的大運河——鴻溝,它為魏惠王在與列國爭霸期間立下不少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