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原本是魏相公叔痤的家臣,起初效力于魏國,如果不出什么幺蛾子,將來會順理成章地成為魏惠王的臣子并效力于魏惠王。如果得到重用,魏國不但去除一大禍患,而且還會得到一大能臣,如此一來,魏國既不會喪失五百多里的河西之地,又能壓制秦國,甚至稱霸天下。那么,是什么原因將商鞅推向秦國陣營的呢? 商鞅,衛國國君的姬妾所生的庶子,由于是衛國人,所以被稱為“衛鞅”,因為姓公孫氏,所以又被稱為“公孫鞅”。年輕時,就特別喜歡刑名法術之學。聽說魏相公叔痤知人善任,就拜在公叔痤的門下,被公叔痤任命為中庶子。 據《史記·商君列傳》中記載說:“公叔座知其賢,未及進。” 意思是說,公叔痤知道商鞅很有才,但沒有來得及向魏惠王推薦他。事實上,公叔痤雖然算不上壞人,但至少是個妒賢嫉能的人,從他排擠吳起就可以看出。所以說,他并非沒有時間推薦商鞅,只是壓根不想在自己還活著的時候推薦商鞅,擔心的就是商鞅會取代自己成為相國。 在公叔痤彌留之際,魏惠王親自到相府去探望他,并問他說:“愛卿如有不測,寡人將國家托付給誰好呢?” 公叔痤此時才推薦說:“我的中庶子公孫鞅,雖然年紀輕輕,但卻有奇才,希望大王能夠把國政全權交付于他。” 俗話說,嘴上沒毛,辦事不牢。怎么能將國政交給一個年紀輕輕的家臣呢?魏惠王懷疑公叔痤的腦子病糊涂了,所以沉默不語。 公叔痤見魏惠王沒有重用商鞅的意思,心一橫,咬咬牙,勸魏惠王說:“如果大王不打算重用商鞅,請務必殺了他,千萬不要讓他離開魏國,否則,遲早會成為魏國的大患。” 公叔痤一會兒向他推薦商鞅,一會兒又勸他殺掉商鞅,魏惠王感覺公叔痤確實是無藥可救了。隨后,噓寒問暖一陣,便離開了。 等魏惠王離開后,公叔痤連忙召來商鞅,并對他說:“剛才我向大王推薦讓你擔任相國,但看大王的神情,他不會同意我的建議。我身為相國,應當先考慮國君的立場,然后再考慮臣子的立場,所以又勸大王,如果不能重用你,就殺掉你。你還是趕快離開吧,不然小命就丟了!” 商鞅淡淡一笑,回答道:“放心吧,相國,大王既然沒有聽從您的建議重用我,又豈會聽從您的建議殺掉我呢!” 公叔痤無言以對,緩緩地閉上了雙眼。 果如商鞅猜測的一樣,在公叔痤病逝后,魏惠王并未重用他,也沒有派人去殺他。 沒了公叔痤這棵大樹可以依靠,商鞅徹底成了失業青年,由于當時沒有人才市場,又無法投簡歷,所以商鞅十分迷茫。 正在商鞅走投無路時,秦孝公向列國發出了“求賢令”。求賢令上氣勢恢宏地寫道:“昔日,我的祖先秦繆公崛起于岐、雍之間,宣揚文德武功。東平晉國內亂,并與晉國以黃河為界。西霸戎狄,拓地千里。周天子承認了秦國的霸主地位,諸侯紛紛祝賀,為后世奠定了大好基業,甚是榮耀。不幸的是,到了秦厲公、秦躁公、秦簡公、秦出子在位的時候,內憂外患不斷,不但未能開疆拓土,反被三晉奪去河西之地。此后,諸侯們開始紛紛瞧不起秦國,還有比這更丟臉的嗎?秦獻公繼位,鎮撫邊境,遷都櫟陽,并且想要東伐,奪回昔日故土,重新修整秦繆公時期的政令。寡人每每想起先君的意愿,不無痛心。但凡誰能獻計使秦國強大,寡人不惜高官厚祿來報答,并許他裂土封君。” 商鞅將“求賢令”字斟句酌地通讀數遍,不禁血脈噴張。他心想,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于是,當天他便急不可耐地駕著馬車,奔向秦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