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君”,很容易讓人聯想到“臣”,所以很多人就認為只有國君才能稱“君”,但事實上是這樣的嗎? “君”,從“尹”,從“口”。尹,表示治理。口,表示發布命令。合起來是說,只要有治理權并且可以發號命令的人就被稱為“君”。 眾所周知,周朝實行的是分封制,只有天子、諸侯、大夫才有封地,也只有他們才具備治理并發布命令的資格,所以他們都可以被稱為“君”。正如東漢經學家鄭玄所言:“天子諸侯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正如商鞅一樣,被封商於之地后,而被稱為“商君”。 俗話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對于天下而言,天子就是君,諸侯就是臣。在諸侯的封國里,諸侯就是君,大夫就是臣。在大夫的封地里,大夫就是君,士就是臣。 對于名望甚高的人而言,國家也往往會封一些帶有“君”字的封號。如戰國的四大公子——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趙國的平原君趙勝、楚國的春申君黃歇、齊國的孟嘗君田文。他們皆因禮賢下士而名聞天下,他們豢養的門客據說都高達三千人。 后來,對于沒有封地或封號的人也同樣可以稱君,此時的“君”,就相當于“您”。再后來,“君”又逐漸成為妻子對丈夫的尊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