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想要征調軍隊,就要勘驗虎符,這已經形成一種規定了,但為什么要勘驗虎符呢? 原因其實很簡單,如果隨便來個人偽造王命就能將軍隊忽悠走,那豈不是要天下大亂!為保證調動軍隊時不會出現什么幺蛾子,所以一定要借助虎符。 古人認為,虎是百獸之王,在叢林中鮮有敵手,所以才將虎符鑄造成虎形。不過,也有少數鷹形的鷹符、龍形的龍符等。 虎符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多用青銅鑄造而成,也有少數用金、玉或竹板制作而成。 虎符都是一分為二,右符歸國君所有,左符歸將軍所有,左右符上都有子母口,方便勘合驗真。一旦需要征調軍隊,國君就會派使者拿著自己所擁有的右符去找將軍,待兩虎符驗證無誤之后,就能調集軍隊了。 虎符的上面都刻有銘文。出土的戰國時期的杜虎符就曾刻著一段銘文:“兵甲之符,右才(在)君,左在杜。凡興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會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雖母(毋)會符,行毆(也)”。意思是說,右符在國君的手里,左符掌管在杜縣將軍的手里。凡是調動軍隊的人數超過五十人,就需要出示國君的右符。但有時候也要特事特辦,如果遇到緊急情況,可以直接點燃烽火,不必再麻煩國君千里派人送右符了。 秦代錯金杜虎符 為防止一符多用,各地都有各自專用的虎符,因此,一個虎符只能調集一個地方的軍隊。不過,為防止使者假傳王命,虎符一般會與詔書同時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