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第十五篇 元明傳來之講史(下)-《中國小說史略》


    第(1/3)頁

    《水滸》故事亦為南宋以來流行之傳說,宋江亦實有其人。《宋史》(二十二)載徽宗宣和三年“淮南盜宋江等犯淮陽軍,遣將討捕,又犯京東,江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張叔夜招降之”。降后之事,則史無文,而稗史乃云“收方臘有功,封節度使”(見十三篇)。然擒方臘者蓋韓世忠(《宋史》本傳),于宋江輩無與,惟《侯蒙傳》(《宋史》三百五十一)又云,“宋江寇京東,蒙上書,言宋江以三十六人橫行齊魏,官軍數萬,無敢抗者,不若赦江,使討方臘以自贖。”

    似即稗史所本。顧當時雖有此議,而實未行,江等且竟見殺。

    洪邁《夷堅乙志》(六)言,“宣和七年,戶部侍郎蔡居厚罷,知青州,以病不赴,歸金陵,疽發于背,卒。未幾,其所親王生亡而復醒,見蔡受冥譴,囑生歸告其妻,云‘今只是理會鄆州事’。夫人慟哭曰,‘侍郎去年帥鄆時,有梁山濼賊五百人受降,既而悉誅之,吾屢諫,不聽也。……’”《乙志》成于乾道二年,去宣和六年不過四十余年,耳目甚近,冥譴固小說家言,殺降則不容虛造,山濼健兒終局,蓋如是而已。

    然宋江等嘯聚梁山濼時,其勢實甚盛,《宋史》(三百五十三)亦云“轉略十郡,官軍莫敢攖其鋒”。于是自有奇聞異說,生于民間,輾轉繁變,以成故事,復經好事者掇拾粉飾,而文籍以出。宋遺民龔圣與作《宋江三十六人贊》(1),自序已云“宋江事見于街談巷語,不足采著,雖有高如李嵩輩(2)傳寫,士大夫亦不見黜”(周密《癸辛雜識》續集上)。今高李所作雖散失,然足見宋末已有傳寫之書。《宣和遺事》由鈔撮舊籍而成,故前集中之梁山濼聚義始末,或亦為當時所傳寫者之一種,其節目如下:

    楊志等押花石綱阻雪違限楊志途貧賣刀殺人刺配衛州孫立等奪楊志往太行山落草石碣村晁蓋伙劫生辰綱宋江通信晁蓋等脫逃宋江殺閻婆惜題詩于壁宋江得天書有三十六將姓名宋江奔梁山濼尋晁蓋宋江三十六將共反宋江朝東岳賽還心愿張叔夜招宋江三十六將降宋江收方臘有功封節度使惟《宣和遺事》所載,與龔圣與贊已頗不同:贊之三十六人中有宋江,而《遺事》在外;《遺事》之吳加亮李進義李海阮進關必勝王雄張青張岑,贊則作吳學究盧進義李俊阮小二關勝楊雄張清張橫;諢名亦偶異。又元人雜劇亦屢取水滸故事為資材(3),宋江燕青李逵尤數見,性格每與在今本《水滸傳》中者差違,但于宋江之仁義長厚無異詞,而陳泰(4)(茶陵人,元延佑乙卯進士)記所聞于篙師者,則云“宋之為人勇悍狂俠”(《所安遺集補遺》《江南曲序》),與他書又正反。意者此種故事,當時載在人口者必甚多,雖或已有種種書本,而失之簡略,或多舛迕,于是又復有人起而薈萃取舍之,綴為巨袟,使較有條理,可觀覽,是為后來之大部《水滸傳》。其綴集者,或曰羅貫中(王圻田汝成郎瑛說),或曰施耐庵(胡應麟說),或曰施作羅編(李贄說),或曰施作羅續(金人瑞說)。(5)原本《水滸傳》今不可得,周亮工(6)(《書影》一)云“故老傳聞,羅氏為《水滸傳》一百回,各以妖異語引其首,嘉靖時郭武定重刻其書,削其致語,獨存本傳”。所削者蓋即“燈花婆婆(7)等事”(《水滸傳全書》發凡),本亦宋人單篇詞話(《也是園書目》十),而羅氏襲用之,其他不可考。

    現存之《水滸傳》則所知者有六本,而最要者四:

    一曰一百十五回本《忠義水滸傳》。前署“東原羅貫中編輯”,明崇禎末與《三國演義》合刻為《英雄譜》(8),單行本未見。其書始于洪太尉之誤走妖魔,而次以百八人漸聚山泊,已而受招安,破遼,平田虎王慶方臘,于是智深坐化于六和,宋江服毒而自盡,累顯靈應,終為神明。惟文詞蹇拙,體制紛紜,中間詩歌,亦多鄙俗,甚似草創初就,未加潤色者,雖非原本,蓋近之矣。其記林沖以忤高俅斷配滄州,看守大軍草場,于大雪中出危屋覓酒云:

    ……卻說林沖安下行李,看那四下里都崩壞了,自思曰,“這屋如何過得一冬,待雪晴了叫泥水匠來修理。”

    在土炕邊向了一回火,覺得身上寒冷,尋思“卻才老軍說(五里路外有市井),何不去沽些酒來吃?”便把花槍挑了酒葫蘆出來,信步投東,不上半里路,看見一所古廟,林沖拜曰,“愿神明保佑,改日來燒紙。”卻又行一里,見一簇店家,林沖徑到店里。店家曰,“客人那里來?”

    林沖曰,“你不認得這個葫蘆?”店家曰,“這是草場老軍的。既是大哥來此,請坐,先待一席以作接風之禮。”林沖吃了一回,卻買一腿牛肉,一葫蘆酒,把花槍挑了便回,已晚,奔到草場看時,只叫得苦。原來天理昭然,庇護忠臣義士,這場大雪,救了林沖性命:那兩間草廳,已被雪壓倒了。……(第九回《豹子頭刺陸謙富安》)

    又有一百十回之《忠義水滸傳》,亦《英雄譜》本,“內容與百十五回本略同”(《胡適文存》三)。別有一百二十四回之《水滸傳》,文詞脫略,往往難讀,亦此類。

    二曰一百回本《忠義水滸傳》。前署“錢塘施耐庵的本,羅貫中編次”(《百川書志》六)。即明嘉靖時武定侯郭勛(9)家所傳之本,“前有汗太函序,托名天都外臣者”(《野獲編》五)。今未見。別有本亦一百回,有李贄(10)序及批點,殆即出郭氏本,而改題為“施耐庵集撰,羅貫中纂修”。然今亦難得,惟日本尚有亨保戊申(一七二八)翻刻之前十回及寶歷(11)九年(一七五九)續翻之十一至二十回,亦始于誤走妖魔而繼以魯達林沖事跡,與百十五回本同,第五回于魯達有“直教名馳塞北三千里,證果江南第一州”之語,即指六和坐化故事,則結束當亦無異。惟于文辭,乃大有增刪,幾乎改觀,除去惡詩,增益駢語;描寫亦愈入細微,如述林沖雪中行沽一節,即多于百十五回本者至一倍余:

    ……只說林沖就床上放了包裹被臥,就坐下生些焰火起來,屋邊有一堆柴炭,拿幾塊來生在地爐里;仰面看那草屋時,四下里崩壞了,又被朔風吹撼搖振得動。林沖道,“這屋如何過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喚個泥水匠來修理。”向了一回火,覺得身上寒冷,尋思“卻才老軍所說五里路外有那市井,何不去沽些酒來吃?”便去包里取些碎銀子,把花槍挑了酒葫蘆,將火炭蓋了,取氈笠子戴上,拿了鑰匙出來,把草廳門拽上,出到大門首,把兩扇草場門反拽上,鎖了,帶了鑰匙,信步投東,雪地里踏著碎瓊亂玉,迤遈背著北風而行,--那雪正下得緊。行不上半里多路,看見一所古廟,林沖頂禮道,“神明庇估,改日來燒錢紙。”又行了一回,望見一簇人家,林沖住腳看時,見籬笆中挑著一個草帚兒在露天里。

    林沖徑到店里;主人道,“客人那里來?”林沖道,“你認得這個葫蘆么?”主人看了,道,“這葫蘆是草料場老軍的。”林沖道,“如何?便認的。”店主道,“既是草料場看守大哥,且請少坐,天氣寒冷,且酌三杯權當接風。”

    店家切一盤熟牛肉,燙一壺熱酒,請林沖。又自買了些牛肉,又吃了數杯,就又買了一葫蘆酒,包了那兩塊牛肉,留下些碎銀子,把花槍挑了酒葫蘆,懷內揣了牛肉,叫聲“相擾”,便出籬笆門,依舊迎著朔風回來。看那雪,到晚越下的緊了。古時有個書生,做了一個詞,單題那貧苦的恨雪:

    廣莫嚴風刮地,這雪兒下的正好,拈絮挦綿,裁幾片大如栲栳,見林間竹屋茅茨,爭些兒被他壓倒。

    富室豪家,卻道是“壓瘴猶嫌少”,向的是獸炭紅爐,穿的是棉衣絮襖,手拈梅花,唱道“國家祥瑞”,不念貧民些小。高臥有幽人,吟詠多詩草。

    再說林沖踏著那瑞雪,迎著北風,飛也似奔到草場門口,開了鎖,入內看時,只叫得苦。原來天理昭然,佑護善人義士,因這場大雪,救了林沖的性命:那兩間草廳,已被雪壓倒了。……(第十回《林教頭風雪山神廟》)

    三曰一百二十回本《忠義水滸全書》。亦題“施耐庵集撰,羅貫中纂修”,與李贄序百回本同。首有楚人楊定見(12)序,自云事李卓吾,因袁無涯(13)之請而刻此傳;次發凡十條,次為《宣和遺事》中之梁山濼本末及百八人籍貫出身。全書自首至受招安,事略全同百十五回本,破遼小異,且少詩詞,平田虎王慶則并事略亦異,而收方臘又悉同。文詞與百回本幾無別,特于字句稍有更定,如百回本中“林沖道,‘如何?便認的。’”此則作“林沖道,‘原來如此。’”詩詞又較多,則為刊時增入,故發凡云,“舊本去詩詞之煩蕪,一慮事緒之斷,一慮眼路之迷,頗直截清明,第有得此以形容人態,頗挫文情者,又未可盡除,茲復為增定,或攛原本而進所有,或逆古意而益所無,惟周勸懲,兼善戲謔”也。亦有李贄評,與百回本不同,而兩皆弇陋,蓋即葉晝(14)輩所偽托(詳見《書影》一)。

    發凡又云,“古本有羅氏致語,相傳燈花婆婆等事,既不可復見,乃后人有因‘四大寇’之拘而酌損之者,有嫌一百二十回之繁而淘汰之者,皆失。郭武定本即舊本移置閻婆事,甚善,其于寇中去王田而加遼國,猶是小家照應之法,不知大手筆者正不爾爾。”是知《水滸》有古本百回,當時“既不可復見”;又有舊本,似百二十回,中有“四大寇”,蓋謂王田方及宋江,即柴進見于白屏風上御書者(見百十五回本之六十七回及《水滸全書》七十二回)。郭氏本始破其拘,削王田而加遼國,成百回;《水滸全書》又增王田,仍存遼國,復為百廿回,而宋江乃始退居于四寇之外。然《宣和遺事》所謂“三路之寇”者,實指攻奪淮陽京西河北三路強人,皆宋江屬,不知何人誤讀,遂以王慶田虎輩當之。然破遼故事慮亦非始作于明,宋代外敵憑陵,國政弛廢,轉思草澤,蓋亦人情,故或造野語以自慰,復多異說,不能合符,于是后之小說,既以取舍不同而紛歧,所取者又以話本非一而違異,田虎王慶在百回本與百十七回本(15)名同而文迥別,殆亦由此而已。惟其后討平方臘,則各本悉同,因疑在郭本所據舊本之前,當又有別本,即以平方臘接招安之后,如《宣和遺事》所記者,于事理始為密合,然而證信尚缺,未能定也。

    總上五本觀之,知現存之《水滸傳》實有兩種,其一簡略,其一繁縟。胡應膳(《筆叢》四十一)云,“余二十年前所見《水滸傳》本尚極足尋味,十數載來,為閩中坊賈刊落,止錄事實,中間游詞余韻神情寄寓處一概刪之,遂既不堪覆瓿,復數十年,無原本印證,此書將永廢。”應麟所見本,今莫知如何,若百十五回簡本,則成就殆當先于繁本,以其用字造句,與繁本每有差違,倘是刪存,無煩改作也。又簡本撰人,止題羅貫中,周亮工聞于故老者亦第云羅氏,比郭氏本出,始著耐庵,因疑施乃演為繁本者之托名,當是后起,非古本所有。后人見繁本題施作羅編,未及悟其依托,遂或意為敷衍,定耐庵與貫中同籍,為錢塘人(明高儒《百川書志》六),且是其師。(16)胡應麟(《筆叢》四十一)亦信所見《水滸傳》小序,謂耐庵“嘗入市肆?閱故書,于敝楮中得宋張叔夜禽賊招語一通,備悉其一百八人所由起,因潤飾成此編”。且云“施某事見田叔禾《西湖志余》”,而《志余》中實無有,蓋誤記也。近吳梅著《顧曲塵談》(17),云“《幽閨記》為施君美作。君美,名惠,即作《水滸傳》之耐庵居士也。”

    案惠亦杭州人,然其為耐庵居士,則不知本于何書,故亦未可輕信矣。

    四曰七十回本《水滸傳》。正傳七十回楔子一回,實七十一回,有原序一篇,題“東都施耐庵撰”,為金人瑞字圣嘆所傳,自云得古本,止七十回,于宋江受天書之后,即以盧俊義夢全伙被縛于張叔夜終,而指招安以下為羅貫中續成,斥曰“惡札”(17)。其書與百二十回本之前七十回無甚異,惟刊去駢語特多,百廿回本發凡有“舊本去詩詞之繁累”語,頗似圣嘆真得古本,然文中有因刪去詩詞,而語氣遂稍參差者,則所據殆仍是百回本耳。周亮工(《書影》一)記《水滸傳》云,“近金圣嘆自七十回之后,斷為羅所續,因極口詆羅,復偽為施序于前,此書遂為施有矣。”二人生同時,其說當可信。惟字句亦小有佳處,如第五回敘魯智深詰責瓦官寺僧一節云:

    ……智深走到面前,那和尚吃了一驚,跳起身來,便道,“請師兄坐,同吃一盞。”智深提著禪杖道,“你這兩個,如何把寺來廢了?”那和尚便道,“師兄請坐,聽小僧……”智深睜著眼道,“你說你說:”“……說:在先敝寺,十分好個去處,田莊又廣,僧眾極多,只被廊下那幾個老和尚吃酒撒潑,將錢養女,長老禁約他們不得,又把長老排告了出去,因此把寺來都廢了。……”

    圣嘆于“聽小僧……”下注云“其語未畢”,于“……

    說”下又多所申釋,而終以“章法奇絕從古未有”譽之,疑此等“奇絕”,正圣嘆所為,其批改《西廂記》亦如此。此文在百回本,為“那和尚便道,‘師兄請坐,聽小僧說。’智深睜著眼道,‘你說你說!’那和尚道,‘在先敝寺,十分好個去處,田莊廣有,僧眾極多……’”云云,在百十五回本,則并無智深睜眼之文,但云“那和尚曰,‘師兄聽小僧說:在先敝寺,田莊廣有,僧眾也多……’”而已。

    至于刊落之由,什九常因于世變,胡適(《文存》三)說,“圣嘆生在流賊遍天下的時代,眼見張獻忠李自成一班強盜流毒全國,故他覺得強盜是不能提倡的,是應該口誅筆伐的。”

    故至清,則世異情遷,遂復有以為“雖始行不端,而能翻然悔悟,改弦易轍,以善其修,斯其意固可嘉,而其功誠不可泯”者,截取百十五回本之六十七回至結末,稱《后水滸》,一名《蕩平四大宣傳》,附刊七十回之后以行矣。其卷首有乾隆壬子(一七九二)賞心居士序。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关岭| 巴彦淖尔市| 都昌县| 荥经县| 静乐县| 安泽县| 辉县市| 霍林郭勒市| 南城县| 瑞金市| 逊克县| 桃源县| 金阳县| 桂阳县| 英山县| 兴山县| 西林县| 岳阳县| 土默特左旗| 桐梓县| 北安市| 静乐县| 定远县| 安多县| 名山县| 武川县| 南安市| 东宁县| 沂南县| 大渡口区| 溧水县| 潍坊市| 光山县| 新疆| 金塔县| 安西县| 黔西县| 黄龙县| 乌鲁木齐县| 桃源县| 六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