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2章 五味正店(四千大章)-《調教大宋》
第(1/3)頁
二合一章,晚了,見諒。
感謝“啦V5頭像”的萬賞!
——————————
自澶淵之后,宋遼又訂下盟約,互不收留逃民,且兩國貿易也以権場互市為主,理論上斷絕了宋遼之間的民間往來。西夏的情況也差不太多。
但是,也不想想,當世最強盛的兩大帝國之間,只靠雄州互市怎么可能滿足民間百姓的商貨需求?
所以,官方雖然限制民間往來,但是,走私偷販依然是無法徹底斷絕的。
現在的情況可以說,就是都裝看不見。
宋、遼、夏三國似乎形成了默契一般,宋遼于河北兩路雄兵對峙,卻對西邊的大遼京西道和大宋河東路疏于防范。
而宋夏之間,于永興軍路軍戰不斷的同時,對于東北向的大宋河東路也是少有進犯。
如此一來,也就為民間往來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成全了太原這個特殊的存在。
大宋西北番民本就有黨項一族,再加上遼地的羌人、西夏羌人以走私為業,把大宋的茶、絲、陶、鐵販入兩國,幾十年間從未間斷。
而西夏的青鹽、牛羊,大遼的牛羊、山貨也是大宋所需,致使太原各民族高度融合。
除了黨項人、遼地漢兒,契丹商人在此走私了幾十年,有的也逐漸在大宋定居。形成了太原現在的格局。
唐奕等人下馬慢行,發現在街道兩邊的商鋪中,甚至能看到很多在開封都找不到的奇貨。
比如,大遼的松子、山核桃、山果等野貨。這些東西在雄州互市上都是極為搶手,遼人更是拿來當做國禮贈于大宋,可見其珍貴。
但在此處,竟是隨意擺在路邊售賣,與平常貨物一般無二。
唐奕特意跑到集市上轉了一圈,這里不但有大遼、西夏的特產,就連西州回鶻的葡萄美酒、各色干果也是一樣兒不缺。
宋楷看的新奇,轉臉擠兌起唐奕。
“看來,觀瀾運力還是有待提高啊!西北這么多好東西,你卻一點也沒沾上光。”
觀瀾運輸體系走的是水路,多以江南、兩湖,還有沿海的產出為主,西北水路不通,自己和觀瀾搭不上邊兒。
可是,唐奕卻是不接話,緊鎖眉頭,喃喃自語:“什么都有,就是沒有鹽。”
眾人一怔,這才發現,全城奇貨遍地,但確實如唐奕所說,唯獨少了西北最著名的東西——青鹽!
宋楷撓頭道:“對哈,怎么沒有鹽?”
丁源撇嘴道:“買鹽當然去雜鋪,誰還擺到街面兒上來。”
大伙兒一想也對,特意四下掃看,看有沒有賣鹽的鋪子。好巧,前面不足十丈遠就有一間。
唐奕擰著眉頭走了進去。
“老板,賣鹽嗎?”
雜鋪掌柜是個粗壯的漢子,抬眼一瞅,沒說有沒有,倒是不咸不淡地反問道:“南邊兒來的?”
唐奕抿然一笑,“怎地,掛相?”
漢子又是不答,一指柜上的一排白布口袋中的一個,“150文一斤,要多少?”
唐奕又是一愣,隨即一邊拿起一塊“鹽巴”細看,一邊有一句沒一句的道:“這么貴?”
漢子道:“咱這西北偏的很,自然就貴些。”
“那這質量也太差了點吧?”
這鹽巴略有青黑,搓下一點兒放到嘴里一嘗,還有點苦澀,是官方流通的解鹽。
漢子不干了,“公子識不識貨?咱這是上等解鹽。可著太原城,你也找不著比這更好的官鹽了。”
唐奕嘿嘿一笑,“您別激動,我的意思是......”
“有沒有青鹽?”
漢子一怔,下意識答道:“沒有。”
“那是犯法的!”
唐奕陪笑道:“您看我們大老遠從南邊來,可不是為了走解鹽的。”
宋楷幫腔道:“咱們走的量可不小。”說著四下掃看。“要是成了,夠您這小店兒吃個三五年,當是不成問題。”
漢子猶豫了一下,還是堅定道:“沒有!”
唐奕搖頭,不再問鹽的事兒。
“那城里哪家客棧住的舒坦,還請大哥給指條道兒。”
這回漢子倒沒猶豫,“府街西頭,有家五味正店,是大原最好的大店了。”
“得勒!”唐奕颯然一拱手。“那就不耽擱大哥生意了。”
說完,帶著宋楷等人就往出走。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井陉县|
华阴市|
廉江市|
洛扎县|
北海市|
丰台区|
娄底市|
玉溪市|
政和县|
芮城县|
连平县|
甘洛县|
海宁市|
兖州市|
台江县|
鄂托克旗|
信丰县|
石棉县|
龙胜|
板桥市|
青浦区|
宜都市|
富民县|
辰溪县|
应城市|
建阳市|
柳林县|
华池县|
民乐县|
景德镇市|
梁平县|
德州市|
长宁区|
和林格尔县|
肇州县|
太谷县|
措勤县|
黎川县|
时尚|
白朗县|
东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