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關(guān)于書評加精的問題,全訂的,臉熟的。經(jīng)常出來賣個萌的。說加個精,雖然不懂有什么用,但這都不算事兒。 但是有人起了頭兒,就都跑出來要加精.... 也行,蒼山好說話的很。可點開帖子一看,粉絲值兩位數(shù),甚至就是個大鴨蛋!我都不認(rèn)識你... 先交朋友,然后再提要求,你就算看盜版的,群里說幾句話,混個臉熟沒人歧視你。我就算想拒絕也拉不下這個臉不是? 另外提一嘴,看盜版的朋友們,來起點看正版吧!每多一個正版讀者,對蒼山都是莫大的支持。 來了加群,每天群里搶紅包也夠您看書的那點花費了。 ——————— 之前,大宋的炒鋼法煉鋼,用的是開放式熔爐。說白了,就是把鑄鐵和鐵礦放在“鍋”里熔煉。 而唐奕要用的轉(zhuǎn)爐煉鋼,剛是封閉式高爐,像“悶罐”一樣利用鐵水自身溫度熔煉。 與原有的鑄爐有本質(zhì)的區(qū)別。 可是,就算不一樣,唐奕也沒見過后世的轉(zhuǎn)爐。但是原理是通的,唐奕一描述,工匠們再一結(jié)合經(jīng)驗,做出試驗爐并不難。 轉(zhuǎn)爐需要動力驅(qū)使,要吹氣。這些也都不難,動力可以建水車,用水力驅(qū)動,吹氣用人工鼓風(fēng),都不是問題。 最早的實驗爐也很早以前就弄出來了,可是為什么到現(xiàn)在才有突破的呢? 這就是唐奕和工匠們沒經(jīng)驗的緣故了。 首先,是耐火磚的問題; 其次,還是耐火磚的問題。 實驗爐所用的火磚,是大宋最好的官方磚窯出的火磚,是專供朝廷煉鐵窯的,質(zhì)量是絕對沒有問題的。 只是,有一點是大家沒考慮到的。 就是,原本的炒鋼爐屬于低量爐,溫度只有幾百度,最高不過千度,煉鐵礦足夠了。可是轉(zhuǎn)爐的溫度卻高出太多,原本的耐火磚根本就承受不了這樣的高溫。 于是,實驗爐第一次開爐就燒塌了。 沒辦法,唐奕和工匠們又得重新燒制更高性能的耐火磚。 等到新磚建爐終于合格了,問題又來了......不論怎么煉,就是煉不出符合唐奕要求的鉻鐵,甚至拿這爐來煉普通鐵,也達(dá)不到唐奕想像中的高度。 什么原因呢? 唐奕一時也沒找出來,因為整個融煉過程是絕對沒問題的。 找來找去,問題卻還是出在耐火磚上。 找出原因還真屬偶然 。建爐時,運來的耐火磚很多,建完爐還有剩余。玻璃窯的工人見磚有多,就來要,說是拿回去修補玻璃窯用。 這一下子提醒了唐奕,他猛然想起,耐火磚也是有酸性和堿性之分的。 燒玻璃用酸性火磚為好,而冶金煉鐵則用堿性耐火磚。 古人對酸堿性沒有概念,自然不知道,是不是這上面出了問題呢?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