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六章 靜坐方便法-《一名隱士的前半生》
第(1/3)頁
前面他講過觀香的法門,這是利用眼識法。77dus.com還有聽聲的法門,這是利用耳識。其實,在靜坐的方便法中,所有的感覺器官,都有修習的法門,包括鼻舌身意。對應的是色聲香味觸法。
我因為觀察呼吸頗有心得,所以明成師在介紹鼻息法門時,得到了很多體會。
鼻息法門這個方法,就是藉呼吸之氣而修習得定,呼吸能夠漸漸細勻而靜止,就是息。凡是修氣脈的,練各種氣功的,以及數息隨息等方法的,都屬于鼻息法門。天臺宗和藏密兩派,最注重鼻息法門。
這個法門的最高法則,就是心息相依,凡是思慮太多的人,心思散亂的人,用這個法門,依息而制心,比較容易收效。等到得定后,如果再細微的體察一下,就會發現心息本來是相依為命的。
一個人的思慮,是隨著氣息而生的,氣息的作用,就是以念慮表現出來。當氣定念寂的時候,就泊然大靜了,不過,思慮氣息及泊然大靜,都是本性功能的作用,并不是道體。
道家認為,先天一氣。是散而為氣,聚而成形的,一般的外道,把氣當作是性命的根本,這是非常錯誤的。如果認某一物而迷失自己的心,不能了解體性為用的道理,這也是外道與正法內學分歧的地方。
如果能夠先悟到了自性,修習工夫漸漸深入達到了心息相依自在的境界,體驗了心物一元,才知道一切的法門,不過都是為修學的方便而已。
我想,這種觀察呼吸的方式,大概的目標,相當于讓自己感受不到呼吸。所謂胎息,是道家的東西,也就說不用鼻子呼吸,而用肚臍呼吸,這就比較玄幻了。
當然,還可以有身觸法門。這個法門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廣義的身觸法門,包括了所有的六根法門,因為這些方法,都是依身根而修的。再說,如果沒有我們這個身體,六根又依附什么呢?所以,諸法都是依身根而修的。
狹義的身觸法門,就是注意力專門集中身體上的一點,如兩眉中間、頭頂上、臍下、足心、尾問、會陰等處。在打坐修習時,或用觀想的方法,或用守氣息的方法,或者修氣脈等,專注于一點,都是屬于這個法門。
身觸法門的修法,使修習人容易得到身體上的反應,如某種感受、觸覺、涼暖、和軟、光滑、細澀等等,有時更會有多種的反應和感受。所以這個法門使人常常會執著于現象,而以氣脈的現象,來決定道力的深淺,最后反而陷入了著相的境界。這就是金剛經上所說的“人相、我相、眾生相、壽者相”。密宗和道家的修法,最容易使人陷入著相的毛病,這也就是法執是最難甩脫掉的。
修行人最難的就是從身見中解脫出來。黃檗禪師時常嘆息這件事:“身見最難忘”。在圓覺經中也有:“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古今的愚昧人眾,都犯這一個毛病,所以永嘉禪師說:“放四大,莫把捉,寂滅性中隨飲啄。”
有人也許會說,在工夫沒有達到圣人的標準時,怎么能辦得到沒有自己呢?還是要借假修真,借這個四大假合的身體,去修我們的真如體性,以身為一個方便法門,不也是修行入道一個途徑嗎?
這個說法也對,只要了解這是個法門,不要迷頭認影把影子當真才是,如果迷頭認影那就沉淪難以自拔了。老子說:“我所以有大患者,為我有身。”這句話真不愧是至理名言。所以禪宗的古德們,絕對不談氣脈的問題,以免學人著相,這種作風實在很高明。
最后講的是意識法門。其實,前面的所有方便法,都是作意的產物,都可以歸結為意識法門之中。前面所說的那些法門,雖然都是與五根塵境和五識的關聯,但五識是由意識為主的,五識不過像是五個傀儡上場,后面有牽線的人,這些線的主力,就是意識,而牽線的人,就是心王。
凡所有的法相,都是由心所生的,所以,一切的法門,都是意識所造作出來的,現在又單獨提出意識自性,勉強再當一個法門來討論,舉凡觀心、止觀、參禪等方法,都應該屬于意識法門。
觀心法門在開始的時候,所觀的心并不是自性真心,而是有生滅的念頭,也就是意識的妄心,在靜坐觀心的時候,只要內觀這點,向自己的意識內,尋找生滅的妄心,去注意這個念頭妄心的開始和消滅,以及來蹤去跡。像這樣的內觀接續不斷生滅的念頭,直到有一天,念頭生滅之流忽然斷了。這時前念已滅,滅了就不去理它,后念還沒有生,沒有生也不去引發它,前念已空,后念未起,當體空寂。這個情景就象香象渡河一樣,巨大的香象有巨大的魄力,不論多急的河流,它卻不顧一切地橫渡而過,身體截斷了水流,到了這個境界就是到達了止的境界,佛學上稱為“奢摩他”。
可是這個止的境界,并不是徹底究竟的根本,這只是一個相似空的靜止境界,要在當體時去觀,觀到“有”是“空”而起的,“空”是從“有”而立的,“生”“滅”是“真如”所表現的作用,“真如”也就是“生滅的本體。
能夠觀到了這個境界,不論任何一邊而見中道,最后,邊見舍除連中也丟掉,就是到了觀慧的程度,佛學上稱為“毗缽舍那”。
止觀修成之后,以止觀雙運為因,修持下去,自然得到定和慧都具有的果實。再一步一步繼續修下去,就是十地菩薩一地一地的上進,最后證得圓滿菩提。
天臺之學、藏密黃教菩提道炬論、中觀正見等學,都是屬于這個修習的范圍。
至于參禪的法門,在初期的禪宗,沒有任何的法門教給學人,所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哪里還有一個法門給人呢?后代參禪的人,他們的方法卻是參話頭、起疑情、做工夫,這些不是都屬于用意識的法門嗎?
不過,禪宗的用意識入門,與其他法門不同,就是把疑情作為“用”。
疑情是什么?疑情并不是觀心的慧學,像止觀法門一樣,也不是百法明門論所列舉的疑。疑和情連系起來,就深入了第八阿賴耶本識,帶質而生,此心此身,本來是相互凝合為一的。不過,在沒有開悟以前的人,像是胸中橫著一個東西,拔也拔不掉,一定要在適當的機會、環境和接引下,才會豁然頓破,所以說:“靈光獨耀,通脫根塵。”“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夷山市|
革吉县|
福清市|
汉沽区|
交口县|
宜兰市|
建宁县|
加查县|
博野县|
湛江市|
黄平县|
华蓥市|
上高县|
东源县|
台东县|
浙江省|
安岳县|
内乡县|
淳安县|
阜康市|
封开县|
随州市|
梁河县|
临澧县|
北辰区|
营山县|
昌都县|
开远市|
襄汾县|
扬州市|
喜德县|
淮安市|
新龙县|
绥滨县|
罗定市|
洪雅县|
万载县|
雷波县|
永城市|
玉龙|
滦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