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八章 破相論得心-《一名隱士的前半生》
第(1/3)頁
“那都是著相”,最近幾天,大家在試驗前段時間四祖所作問答論,紛紛在打坐時,出現許多境界,找法露師問時,這是法露師所說最多的回答。
所謂著相,就是心跟著境界轉。心一境性沒有起來,歸于道體的零就無從談起。有鑒于此,法露師專門講解了達摩禪師所造《破相論》。目的就是要讓大家破除心相的迷惑,走向正道。當然,我自己也有大量的境界現前,但不知道如何處理,此時,正需要過來人加以點撥。
這個論也是問答式的,當然也很對我們的胃口。看樣子,幾節課,大師上得很有針對性。也許,大師已經洞察到我們的一舉一動,連我們的心理活動,都了解于胸了。這個能力,已經超過了現代心理學的專家。
提問:若有人志愿求學佛道,當修什么法門,最抓住要領、最省力?
回答:只有觀心一個法門。這個法門,統領一切法門,是最抓住要領、最省力的修行。
提問:為何一個法門,就能統領一切法門?
回答:心,是萬法的根本。一切法門,只是從心生。若能明白心,那么萬法俱備。好像大樹,所有枝條、花果,全都依賴樹根。種樹,只有樹根活下來了,才能生長枝條、開花結果。砍伐樹,如果砍去了樹根,樹就必死。若明白了心,以此修道,那么不但省力,而且容易成就。若不明白心去修行,費力又無益。所以要知道,一切善惡都是出于自心。在心外去求,終不會有收獲。
提問:為何向內觀心,就稱為明白?
回答: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明白了四大、五陰本來虛空,并無自我存在。明白看見了自心的功用,自心會產生二種差別的功用。是哪二種呢?一、清凈心;二、著染心。這二種心境,也是自然本來俱有的。雖然,它們是假借各種因緣合成。但是,它們互為對方的因由。
清凈心,恒久喜樂善因。著染體,常思念惡業。
若不被浸染,就叫圣。就能遠離一切苦,證得涅槃的安樂。
若墮落在著染心,就會造業,由此被惡果纏繞遮蔽,這就叫凡。就會沉淪在三界中,承受各種痛苦。為什么呢?因為著染心,覆蓋了真如的本體。
所以要知道,一切善以覺為根本;緣于覺根,于是能顯現一切功德樹,結出涅槃的果德。這般觀心,就叫明了。
提問:上面說到真如佛性,一切功德,以覺為根本。那么在還未明心之前,以什么為根本?
回答:無明的心,雖然有八萬四千種煩惱**,以及各種無數惡,但是都以三毒為根本。
三毒,就是貪、嗔、癡。這三毒心,自然能具足一切惡。好像大樹,雖然都歸于同一樹根,但長出來的樹枝、樹葉卻是無數。那三毒的根,由每一個根,造作百千萬億倍恒河沙數惡業,多的不可比喻。
這三毒心,在本體中對應顯現出六根,也叫六賊,就是六識。由這六識,出入所有感官,貪戀萬種境相,造作惡業,障礙真如本體,所以它叫六賊。一切眾生,由這三毒六賊,迷亂了身心,沉沒在生死六道輪回中,承受一切苦惱。好像江河,在小水源不斷流入后,變得越來越寬廣,最終演化成波濤萬里。除非有人能斷除本源,讓眾水流都停息。
求解脫的人,若能轉三毒成為三聚凈戒,轉六賊成為六波羅蜜,自然就永遠離開一切苦。
提問:六道三界廣大無邊,若只是通過觀心,如何免除無窮的苦?
回答:三界業報,只是出于心。如果本來就沒有心,那么即使在三界中,也等于出離了三界。三界,就是三毒。貪,就是欲界,嗔,就是sè jiè。癡,就是無sè jiè。所以貪嗔癡,就叫三界。緣于三毒,造作輕重不同的業力,承受不同業報,由此分歸成六個去處,所以叫六道。
提問:為何根據業報輕重,區分成六道?
回答:眾生不能明白正因,用迷誤的心去修善,不能免離三界,所以投生在承受較輕惡報的三道中。是哪三道呢?就是:
1.用迷誤的心,修習十善,虛妄地想以此求得快樂。他投生在天界,那還未能免離貪欲的境界。
2.用迷誤的心,受持五戒,虛妄地生起喜愛和憎恨。他投生成人,那還未能免離嗔恨境界。
3.用迷誤的心,執著有所作為,相信邪道,以此求福。他投生成阿修羅,那還未能免離愚癡境界。
這三類地方,就是三個受報比較輕的地方。
那么,哪些是承受較重惡報的三道呢?就是放縱三毒心,造作惡業,墮落在承受較重惡報的三道中。
1.若貪欲惡業重的,墮落成惡鬼;
2.若嗔恨惡業重的,墮落在地獄;
3.若愚癡惡業重的,墮落成畜生。
就是這三種較重惡報的業道,加上前面三種較輕惡報的業道,總共是六道。所以要知道,一切苦業緣于自己的內心。只要能引導心,遠離一切邪惡。那么,三界六道輪回之苦,自然消滅。自然離苦,獲得解脫。
提問:如佛所說,佛當時在三大阿僧祇劫中,經過無量勤苦,如此才成就佛道。為何今日又說,只要觀心,制伏三毒,就叫解脫呢?
回答:佛的教導,沒有虛妄之辭。
阿僧祇劫,指的就是三毒心。印度語,叫阿僧祇。漢語,叫不可數。
這三毒心中,有恒沙數般的惡念。每一個惡念,都是一劫。有這般恒河沙數般不可數,所以叫三大阿僧祇。
真如本性,既然被三毒覆蓋了,若不能超越三大恒河沙數般惡毒心,如何稱為解脫?今日若能轉動貪、嗔、癡等三毒心,化為三解脫,就叫度過三大阿僧祇劫。
末世的眾生愚癡、理解力差,不能明白三大阿僧祇的暗示意思,于是胡亂下定義,說成佛要經歷灰塵數般的時劫,就算這樣還不夠。這豈不是誤導修行人,產生疑惑,對菩提道退失修行的意愿嗎?
提問:菩薩摩訶薩,通過受持三聚凈戒,修行六波羅蜜,方才成就佛道。今日,教導修行人只是通過觀心,不修戒律,這如何成佛呢?
回答:三聚凈戒,就是制伏三毒心。制伏三毒,聚集成就無量善。聚,就是相會。把無量的善法,普廣聚集在心,所以叫三聚凈戒。
六波羅蜜,就是清凈六根意思。印度語,叫波羅蜜。漢語,叫到達彼岸。通過六根清凈,不浸染六塵,就是度煩惱河,到達菩提岸。所以,稱為六波羅蜜。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台县|
新乡县|
农安县|
灌阳县|
田阳县|
开封县|
全椒县|
抚宁县|
咸阳市|
叙永县|
青冈县|
吴桥县|
岑巩县|
洛宁县|
吉木乃县|
汾西县|
富源县|
德保县|
谢通门县|
五河县|
岳池县|
依兰县|
钦州市|
延川县|
囊谦县|
长海县|
新宁县|
昌都县|
漾濞|
苏尼特左旗|
湖北省|
墨脱县|
旺苍县|
宣威市|
台江县|
洱源县|
桐梓县|
和静县|
桃园市|
安岳县|
淄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