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第八十二章 尋章莫摘句-《一名隱士的前半生》


    第(1/3)頁

    班長的話對我有所震動,即便回到北京,我也沒與小池談過此事。但我跟她談了關于那幾個武林人士討論的內容。她評價到:“有趣倒是有趣,但真理有幾分,我就不知道了。”

    我不同意她的說法,爭辯到:“第一,他們都經過實踐檢驗過來的高手,其經驗和能力應該不是問題。第二,他們的話都有古人理論上的根據,來自本門本派的傳承,應該沒有大錯。”

    “莊哥,睜眼看看這世界,究竟是什么在改變這個社會?靠古人那玄之又玄的東西嗎?如果那些全是真理的話,八國聯軍如何打進來的?”她的聲音比較激動,估計這個說法她早就想說出來了。

    “你也不能一桿子打翻一船人。”我明顯有些底氣不足。

    “那倒不是,莊哥,我們認識是從你算命開始的,我對你預測的準確度確實贊嘆,包括你給小蘇推算的。說明,古代有值得我們借鑒的東西,包括中醫,我也認為它是有作用的。但這,并不能證明,古人的話古人的推論全部正確,就我個人感覺來說,古人的話中,有很多都是故弄玄虛,缺乏實證的。”

    “你這個感覺是從哪里來的呢?”我反問到。

    “是我從讀古書中來。我發現中國歷史上有個毛病,周朝和先秦時代,人們做學問還有根據,不知道就說不知道。比如孔子,子不語怪力亂神,估計是他不熟悉這些東西,他就不說,或者說他認為說了這些對社會不好,所以他不說。他也不過分肯定自己不理解的東西。比如關于鬼神的問題,他不了解,只說祭神如神在。究竟有沒有神在,他不回答。對自己不理解的人,他也不妄加猜測。他親自向老子請教過,當學生問他老子是個什么樣的人時,他不正面回答,只是打了個比方。”

    她說到這里,喝了口水,于是我接到:“他說,聽說龍又會上天又會下海,你看見了它的頭卻看不見它的尾。龍我沒看見過,但老子我見過,老子大概就是這樣的人啊。”

    “對”她放下茶杯,繼續說到:“孔子就是這樣的人,知之謂知之、不知謂不知,不亂說話,是個實在的學問人,值得做萬世師表。老子呢?他只講哲學,不講事實,所以他也算是實在的,后來的莊子,用夢來打比方,用編故事的方法開介紹道家思想,也算是有學術上的根據。當時的墨子,就算是實證大師了,具有早期的科學精神。”

    “當時就已經出現的《周易》和《黃帝內經》是怎么來的,是誰寫的,我們都不知道,但我們知道,它們都有很好的實踐效果,說明,當時,人們做學問的風氣還是很好的。比如公孫龍的白馬非馬論,可以說是開啟了概念邏輯的先風,荀子也是一代大師,作風樸實。在那個時代,可以說是群星燦爛、碩果累累。”

    “你覺得,是什么時候開始變壞的呢?”我問到。

    “其實,當時我就覺得有些不好的傾向了。比如列子御風而行的說法,明顯不把自己當文藝,后人還把這當真實,就比較可笑了。當然,當時浮夸的風氣還不嚴重。后來,就越來越不行了。本來秦代就有焚書坑儒的事件,漢代還有獨尊儒術的國策,把學術限制在一個極其狹窄的范圍,要想出成果,就只有靠編了。《淮南子》中就有大量虛構的成分,如果虛構故事講道理屬于打比方,還算正常,但它把虛構當事實就比較惡劣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傳入中國,其中一些神化故事影響下,許多中國本土文人也來虛構神化故事。本來佛經的神化故事是用來教育人道理的,這是可以的。但我們本土知識分子講神化,把它當成事實了。潛虬媚幽姿、飛鴻響遠音。飛鴻謝靈運見過,潛虬他見過嗎?合在一起寫,真假難辨。算了,就算它是文學作品,當不得真。但中國從那里起以假亂真的東西就越來越多了。以至于后來宋代程朱理學發明出感格天地的話來,就非常可笑了。它不僅在實踐中胡編亂造,而且在理論上違反基本原理,是非常惡劣的。感格天地在儒家,它違反了孔子天何言哉的判斷,也違反了老莊關于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說法,我不明白,這樣明顯違反圣賢的論斷,居然他們也說得出口,居然還有人信,可見學術精神已經墮落到何種荒謬的地步!”

    “我知道,類似于感格天地的傳說古已有之,比如愚公移山、孟姜女哭長城等,但這些都可以當文學作品來看,沒什么不妥吧?”我對她的論點表示懷疑。

    “問題就在這里,用文學藝術的傳說來歸納出一套世間道理,這就比較可笑了。你想,如果作為論據的事實為假,那么,作為結論的觀點,經得起推敲嗎?”她反問到。

    她這么一說,我想確實中國傳統文化中有這樣籍叫《抱樸子》,記載了大量練丹藥的方法,據說得之可長生不老、服食成仙,引得許多人都按他的方法試驗,結果,當然是沒有一個管用的。

    她憤憤不平地繼續說到:“光搞些無用的學術不要緊,問題是它還嚴重阻礙了科學的發展。墨子的光輝沒人繼承,因為統治階級不提倡。墨子的義只在江湖中存在,實用、人性,只是缺乏了發展。漢代的張衡發明的地動儀,但沒有留下系統的記載,只有司馬遷還算公道,為這些偉大的科學留下了一個列傳。唐代的僧人一行大師,在一千多年前為我們定出了本初子午線和南北回歸線,我們沒有傳承他的天文學說,倒是聽說最近他算命用的《一掌經》反而流行了起來,你聽說過嗎?”

    她問起來,我可以回答這個問題:“我不僅聽說過,還看過,初步研習過,這本經本來預測的目的不是算人生未來的,而是當時唐代宗教政策刑不上出家人,有許多有案底或者別有用心的人用出家來逃避法律,一行僧人為了區分來人的歷史,發明了《一掌經》,是為了保護佛教的純潔性的,雖然后來也沒起到力挽狂瀾的作用,發生了武宗滅佛事件,但一行僧人的初衷卻是良好的。在我研習中,與實踐結合看,它的預測水平是比較高的,而且具有數字和概率分析的特點,是科學家分析事物的方式。”

    “好經都讓后人念歪了!”她激動得站了起來:“我常常想,這是為什么呢?后來得出兩個答案,不知道對不對。第一,統治階級統一思想的需要。中國有近兩千年農業社會的超穩定生產結構,鄉村自治和生產自給的模式,本能上厭惡變化和探索。從漢武帝獨尊儒術開始,政府就把學術探索限制在一個很狹窄的范圍,并且用科舉這種極具誘惑力的形式,強化了這個限制。你看,在試卷上說些大而無當的正確的廢話,結局就遠比寫《夢溪筆談》、《徐霞客游記》、《本草綱目》等人強得多,寧做范進、不做沈括。讀死書、死讀書,成為一代風尚。即使有退休文人,也在故紙堆里尋章摘句、隨意堆衍,成為顯學,敗壞了學術求實之傳統,更帶壞了中華文明源頭之文風。雖然有文人偶作反抗,如韓愈的古文運動、如桐城派的新文風,但都只在文學上有點影響,對意識形態和思維習慣難以構成挑戰了。第二,也是由于中國古代農業社會比較發達,構成了一套自給自足的保守文化,自己養活自己的能力夠了,就缺乏向外探索的動力。加上對故土依賴性的增強培育了安土重遷的文化,這種文化又產生了知足常樂的人生觀和怡然自得的審美情趣,政治結構也就形成了封閉的特色,所以求穩定成為心理共識,探索者們的努力不被社會鼓勵,所以科學就發展不起來了。”

    這時一個新的問題在我頭腦中產生了,問到:“按你說,文風越來越壞,但先秦之前總體較好。我知道,中華傳統文化的基礎在先秦,它們留下的經典如易經、黃帝內經,包括孔、墨、荀、老、莊,等等,說明,看古人要追溯到先秦,從基本經典看起,估計就不會有大方向的錯誤吧?”

    “理論出發點如果全錯了,就沒有后來燦爛的文明。”她也不得不承認,古人也有智慧的光輝。“但是”她話鋒一轉:“古人有些理論起點也是有很大錯誤的。”

    “理論起點?你是說一些最基礎的理論判斷?”我不解的問,這可是個大問題,如果有些起點錯了,那么,后來依據這個起點推出的一切理論都應該是錯的。

    “對,比如有個影響久遠的理論起點就是錯的。”

    “哪個?說來聽聽?”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洛浦县| 农安县| 呈贡县| 英超| 麻阳| 古丈县| 福州市| 昌图县| 专栏| 沂水县| 滦平县| 达州市| 临夏县| 廉江市| 沙河市| 渝中区| 卓资县| 荔波县| 富阳市| 江孜县| 临汾市| 平南县| 沁源县| 讷河市| 新邵县| 玉屏| 江阴市| 顺平县| 永州市| 名山县| 乐平市| 乐平市| 永嘉县| 科技| 精河县| 贵南县| 牡丹江市| 莱州市| 太仓市| 庆阳市| 边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