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城隍·土地·灶王爺-《花花草草》


    第(1/3)頁

    城隍,《辭海》“城隍”條云:“護城河。”引班固《兩都賦序》:“京師修宮室,浚城隍,起苑囿,以備制度。”既說是浚,當有水。但同書“隍”字條又注云:“沒有水的護城壕。”到底是有水沒有水?姑且不去管它。反正,城隍后來已經成為神。說是守護城池的神也可以,更準確一點,應說是坐鎮一方之神。據《辭海》,最早見于記載的為蕪湖城隍,建于三國吳赤烏二年。北齊慕容儼在郢城建城隍神祠一所。唐代以來郡縣皆祭城隍。后唐清泰元年封城隍為王。宋以后祀城隍習俗更為普遍。明太祖洪武三年正式規定各府州縣的城隍神,并加以祭祀。為什么歷代這樣重視城隍,以至朱元璋于立國之初就為此特別下了一個紅頭文件?

    乾隆十七年,鄭板橋在知濰縣事任內曾修葺過濰縣的城隍廟,撰過一篇《新修城隍廟碑記》。我曾見過拓本。字是鄭板橋自己寫的,寫得很好,雖仍有“六分半書”筆意,但是是楷書,很工整,不似“亂石鋪階”那樣狂氣十足。這篇碑文實在是絕妙文章:

    ……故仰而視之,蒼然者天也;俯而臨之,塊然者地也。其中之耳目口鼻手足而能言,衣冠揖讓而能禮者,人也。豈有蒼然之天而又耳目口鼻而人者哉?自周公以來,稱為上帝,而俗世又呼為玉皇。于是耳目口鼻手足冕旒執玉而人之;而又寫之以金,范之以土,刻之以木,琢之以玉;而又從之以妙齡之官,陪之以武毅之將。天下后世,遂裒裒然從而人之,儼在其上,儼在其左右矣。至如府州縣邑皆有城,如環無端,齒齒嚙嚙者是也;城之外有隍,抱城而流,湯湯汩汩者是也。又何必烏紗袍笏而人之乎?而四海之大,九州之眾,莫不以人祀之;而又予之以禍福之權,授之以死生之柄;而又兩廊森肅,陪以十殿之王;而又有刀花、劍樹、銅蛇、鐵狗、黑風、蒸以俱之。而人亦裒裒然從而懼之矣。非惟人懼之,吾亦懼之。每至殿庭之后,寢宮之前,其窗陰陰,其風吸吸,吾亦毛發豎慄,狀如有鬼者,乃知古帝王神道設教不虛也……

    這是一篇寫得曲曲折折的無神論。城,城也;隍,河也,“又何必烏紗袍笏而人之乎?”這已經說得很清楚。然而大家都“以人祀之;而又予之以禍福之權,授之以死生之柄”,“予之”“授之”,很可玩味。神本無權,唯人授之,這種“神權人授”的思想很有進步意義。誰授予神這樣的權柄呢?下文自明。不但授之以權,而且把城隍廟搞得那樣恐怖,人亦裒裒然從而懼之。“非惟人懼之,吾亦懼之”,這句話說得很幽默。鄭板橋是真的害怕了嗎?城隍廟總是陰森森的,“吾亦毛發豎慄,狀如有鬼者”,鄭板橋是真覺得有鬼么?答案在下面:“乃知古帝王神道設教不虛也”,鄭板橋對古帝王的用心是一清二楚的。但是鄭板橋并未正面揭穿(這怎么可能呢),而且濰縣的城隍廟是在他的倡議下,謀于士紳而葺新的,這真是最大的幽默!我們對于明清之后的名士的思想和行事,總要于其曲曲折折處去尋繹。不這樣,他們就無法生存。我一向覺得板橋的思想很通達,不圖其通達有如此。

    我們縣里的城隍廟的歷史是頗久的,有兩棵粗可合抱的白果(銀杏)樹為證。廟相當大,兩進大殿,前殿和后殿。前殿面南坐著城隍老爺,也稱城隍菩薩,——這與佛教的“菩提薩埵”無關,中國的老百姓是把一切的神都可稱為菩薩的,叫“老爺”時多。發亮的油白大臉,長眉細目,五綹胡須。大紅緞地平金蟒袍。按說他只是縣團級,但是派頭卻比縣知事大得多,縣官怎么能穿蟒呢?而且封了爵,而且爵位甚高,“敕封靈應侯”。如此僭越,實在很怪。他們職權是管生死和禍福。人死之后,即須先到城隍那里掛一個號。京劇《瓊林宴》范仲禹的唱詞云:“在城隍廟內掛了號,在土地祠內領了回文。”城隍廟正殿上有幾塊匾,除了“威靈顯赫”之類外,有一塊白話文的特大的匾,寫的是“你也來了”。我的二伯母(我是過繼給她的)病重,她的母親(我應該叫她外婆)有一天半夜里把我叫起來,把我帶到城隍廟去。我迷迷糊糊地去了。干什么?去“借壽”,即求城隍老爺把我的壽借幾年(好像是十年)給二伯母。半夜里到城隍廟里去,黑咕隆咚的,真有點怕人。我那時還小,借幾年就借幾年吧,無所謂,而且覺得這是應該的。到城隍老爺那里去借壽,我想這是古已有之的習俗,不是我的外婆首創,因為所有儀注好像都有成規。不過借壽并不成功,我的二伯母過了兩天還是死了。

    我們那里的城隍廟有一個特別處,即后殿還有一個神像,也是五綹長須,但穿著沒有城隍那樣闊氣。這位神也許是城隍的副手。他的名稱很奇怪,叫“老戴”。城隍和老戴之間好像有個什么故事的,我忘了。

    正殿前的兩廊塑著各種酷刑行刑時的景象,即板橋碑記中所說的“刀花、劍樹……”。我們那里的城隍廟所塑的是上刀山、下油鍋、鋸人、磨人等等,一共七十二種酷刑,謂之“七十二司”,這“司”是陰司的意思。七十二司分為十個相通連的單間,左廊右廊各五間。每一間有一個閻王,即板橋所說的“十王”。閻王是“王”,應該是“南面而王”,坐在正面。《聊齋·陸判》所說的十王殿的十王大概是坐在正面的,但多數的十王都是屈居在兩廊,變成了陪客,甚至是下屬了。我們縣里的城隍廟、泰山廟都是這樣。中國諸神的品級官階也亂得很。十王中我只記得一個秦廣王,其余的,對不起,全忘了。《玉歷寶鈔》上好像有十王的全部稱號,且各有像(雖然都長得差不多),不難查到的。

    城隍廟正殿的對面,照例有一座戲臺。鄭板橋碑記云:“豈有神而好戲者乎?是又不然。《曹娥碑》云:‘盱能撫節安歌,婆娑樂神’,則歌舞迎神,古人已累有之矣。詩云:‘琴瑟擊鼓,以迓田祖’,夫田果有祖,田祖果愛琴瑟,誰則聞之?不過因人心之報稱,以致其重疊愛媚于爾大神爾。今城隍既以人道祀之,何必不以歌舞之事娛之哉!”鄭板橋這里說得有點不夠準確。歌舞最初是樂神的,因為他是神,才以歌舞樂之,這是“神道”,并不是因為以人道祀之,才以歌舞之事娛之。到了后來,戲才是演給人看的,但還是假借了樂神的名義。很多地方的戲臺都在廟里,都是“神臺”。我們縣城隍廟的戲臺是演戲的重要場地,我小時看的許多戲都是站在戲臺與正殿之間的磚地上看的。看的都是“大戲”,即京劇。但有一次在這個戲臺上也演過梅花歌舞團那樣的歌舞,這種節目演給城隍老爺看,頗為滑稽。

    每年七月半,城隍要出巡,即把城隍的大駕用八抬大轎抬出來,在城里的主要街道上游一游。城隍出巡,前面是有許多文藝表演節目的,叫作“會”,許多地方叫“賽會”“出會”,我們那里叫“迎會”。參與迎會的,謂之“走會”。我鄉迎會的情形,我在小說《故里三陳·陳四》中有較詳細的描述,不贅。各地賽會,節目有同有異,高蹺、旱船,南北皆有。北京的“中幡”“五虎棍”,我們那里沒有。我們那里的“站高肩”,北方沒有。

    城隍的姓名大都無可稽考,但也有有案可查的。張岱《西湖夢尋·城隍廟》載:“吳山城隍廟,宋以前在皇山,舊名永固,紹興九年徙建于此。宋初,封其神,姓孫名本。永樂時,封其神,為周新。”周新本是監察御史,彈劾敢言,被永樂殺了。“一日,上見緋而立者,叱之,問為誰。對曰:‘臣新也。上帝謂臣剛直,使臣城隍浙江,為陛下治奸貪吏。’言已不見,遂封為浙江都城隍,立廟吳山。”這當然只是傳說,永樂帝不會白日見鬼。但這記載說明一個問題,即城隍由上帝任命后,還得由人間的皇帝加封,否則大概是無效的。“都城隍”之名他書未見。周新是個省級城隍,比州、府、縣的城隍要大,相當于一個巡撫了。都城隍不是各省都有。

    《聊齋志異》以《考城隍》為全書第一篇,評書者都以為有深意焉,我看這只是寓言,寄托蒲松齡認為所有的官都應該考一考的憤慨耳。他說這是“予姊夫之祖宋公諱燾”的事情,宋燾亦未必有其人。

    土地即社神。《風俗編·神鬼》:“凡今社神,俱呼土地。”其所管的地面是不大的,大體相當于明清的坊——凡土地都稱為“當坊土地”,解放前的一個保。我家所住的一條街上,街的中段和東段即有兩座土地祠。《聊齋·王六郎》中王六郎后為招遠縣鄔鎮土地,管一個鎮,也差不多。到了鄉下,則隨便哪個田頭,都可立一個土地廟。《王六郎》是一篇寫得很美的小說,文長,不具引。土地本也應是有名有姓的,但人都不知道。王六郎只名王六郎,那倒是因為他本沒有名字,只是姓王,叫人“相見可呼王六郎”。他當了土地,仍叫王六郎么?這不免有失官體。有一位土地的名字倒是為人所知的,是北京國子監的土地,此人非別,乃韓愈也!韓愈當過國子祭酒,與國子監有點老關系,但讓他當國子監的土地爺,實在有點不大像話。我曾看過國子監的土地祠,比一架自鳴鐘大不了多少。

    河北農村有俗話:“別拿土地爺不當神仙!”事實上人們對土地爺是不大尊重的。土地祠(或稱廟)很簡陋,香火冷落,鄉下給土地爺上供的只是一塊豆腐。《西游記》孫悟空到了一處,遇到妖怪,不知是什么來頭,便把土地召來,二話不說,叫土地老兒先把孤拐伸出來教老孫打五百棍解悶。孫悟空對土地的態度實即是吳承恩對土地的態度,也是老百姓對土地的態度:不當一回事。因為,他是最小的神,或神里最小的官。

    我們縣別有都土地,那可不一樣了。都土地祠亦稱都天廟,連廟所在的那條巷子也叫都天廟巷。都天廟和城隍廟不能相比,小得多,但也有殿有廊。殿上坐著都土地,比城隍小一號,亦紅蟒,亦面長圓而白亮,無五綹須。我的家鄉把長圓而肥白的臉叫作“都天臉”,此專指女人的面相,男人這樣的臉很少,不知道為什么沒有人說“城隍臉”。都土地管轄地界大致相當于一個區。他的封爵次于城隍一等,是“靈顯伯”。父老相傳,我所住的北城的都土地是張巡。張巡怎么會跑到我的家鄉來當一個區長級的都土地呢?這里既不是他的家鄉(河南南陽),又不是他戰死的地方(河南睢陽)?說北城都土地是張巡,根據的是什么?有這樣一個在安史之亂時和安祿山打仗,城破而死的有名的忠臣當都土地,我們那一區的居民是覺得很光榮的。都土地也不是每個區都有。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汨罗市| 宣城市| 祁连县| 顺义区| 崇信县| 襄城县| 昭苏县| 辽中县| 禹州市| 贡山| 郧西县| 涞水县| 涡阳县| 马鞍山市| 湛江市| 新龙县| 海淀区| 大理市| 元朗区| 新巴尔虎右旗| 三门峡市| 毕节市| 青海省| 张掖市| 金昌市| 新晃| 大厂| 子长县| 华蓥市| 安义县| 梅河口市| 龙江县| 长寿区| 万源市| 营口市| 大姚县| 长海县| 新宁县| 合作市| 玉山县| 革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