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明眼人都知道,從文滔武略來講,眾多皇子之中,最適合的莫過于吳王李恪。 難道楊帆這棒槌看好吳王李恪能夠登上儲君之位? 只是大家怎么也猜不到,楊帆根本沒想著站隊。 之所以這么說,倒不是下定決心支持李恪,也不是多么討厭李承乾、李泰,只是以防萬一罷了。 楊帆可不想在對吐蕃之戰中出亂子,畢竟他負責押運糧草。 如果李承乾、李泰借著督軍的名義給自己下絆子,導致糧草運送不順,那最終倒霉的還是無辜的軍卒。 楊帆可不想讓這些拋頭顱灑熱血的軍士既流血又流淚,更不想讓大唐國力損耗。 在眾人的異樣眼神中,楊帆說完以后,低著腦袋像沒事兒人一樣退回朝班,瞇著雙眼像打盹了一般。 但這句話的威力足夠大! 話已經挑明,打仗是國家大事,關乎生死存亡,得要選一個靠譜的皇子才行。 如果想讓太子、魏王督軍,那行,讓他們拿出本事來。 如果沒有能力,誰還把他們往那個位置上推,就是不把國家生死存亡的大事放在心上。 一時間,太極殿上各自皇子的支持勢力吵成了一團,你說你主子優秀,我說我主子能行,差點都擼起袖子開干。 李二陛下氣得臉都綠了! 誤國這樣的帽子即使皇帝是也不想戴。 好嘛,以為你小子是個善解人意的家伙,能替朕排憂解難。 誰特么知道你這棒槌一眨眼就把朕頂到墻上下不來了。 雖然朕從來沒有明著說讓李泰前去督軍,但眾位大臣誰不知道自己的意思? 這棒槌居然敢耍憨充楞、胡攪蠻纏,實在太可惡。 不過,李二陛下也有些為難! 到底該不該采納楊帆的意見? 如果采納,以魏王李泰軍事才能肯定比不過吳王李恪,李世民有些騎虎難下。 作為皇帝,李二陛下當然可以獨斷獨行,可若是獨斷專行,那還喊這么多朝臣來商量個毛線,豈不成了笑話?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