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況且,一意孤行,自己英名的形象也會受損。 李世民一張英武的臉蛋再也保持不住深沉,先是黑得發(fā)紫,接著紫里透紅,最后羞憤交加、怒火沖天。 可偏偏還不能向楊帆發(fā)作,因為貞觀一朝從來沒有人因言獲罪。 李二眼里似乎能噴出火來,死死瞪著像沒事人一樣的楊帆,咬牙切齒地問道:“楊愛卿,眾皇子分散各地戍衛(wèi)邊疆,難道要把他們全招回長安比試不成?再說了,吐蕃叛亂迫在眉睫,時間可不等人。” 沒看到眾朝臣吵到一團了?都是你惹出來的,惹完了在一邊看戲。 想得美! 你小子怎么也得說出個一二三來,若是只管火上洨油,有你好看! 楊帆表面上毫無表情,嘴角卻是微微一抽,看來今兒個是把李二惹急了。 本來只管挖不管埋,無論太子還是魏王,楊帆當然不想他們其中一人成為自己的頂頭上司。 但又不能不考慮李二陛下的面子和感受,況且,真不好把李承乾、李泰得罪死了,再怎么說也是沾親帶故的親戚。 看來只能分化監(jiān)察使的權利了,這樣才不能威脅到自己。 想到這兒,楊帆朗聲說道:“聽聞此次出兵,需兵分三路,既然陛下有心派遣皇子作為督軍,何不命所有在長安城的成年皇子各負責一路,這樣既能提振士氣,又能安定軍心,豈不一舉兩得。” 此言一出,除了程咬金幾人贊同,其余眾臣皆驚,這簡直是赤裸裸的分化前往督軍皇子的權利。 畢竟一分為三嘛! 許敬宗暗暗一嘆:“這一手玩得真是高!” 沒想到楊帆小小年紀在官場上玩得這么溜。 如果讓一名皇子前往前線督軍,最終的結果要么是太子李承乾,要么是魏王李泰,絕不可能有其他皇子的份。 但楊帆這么一提,既維護了李二陛下的臉面,又沒有直接點出吳王李恪的名,最終卻是明著為吳王李恪謀福。 說來說去,在長安城的成年皇子,只有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以及吳王李恪,其他的成年皇子都在自己的封地上。 不過眾人倒也能理解,眾皇子之中,只有吳王李恪與楊帆走得最近,楊帆為李恪謀算也正常。 他們哪里知道,楊帆只不過是為自己行事方便罷了,如果是李承乾或者李泰專權,還真有一些麻煩,生怕顧此失彼。 不過,這一手倒把難題直接推給了李世民。 畢竟楊帆已經把意見說出來,李二陛下也不好獨斷專行,若是執(zhí)意讓魏王一人代表自己前往督戰(zhàn),那易儲之心也太顯而易見了。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