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倒時差,沒什么胃口。” 吃完飯后,一行人坐上公務車,往目的地進發。 車子直接進入校園,停在大會堂門口,那里停了很多輛車,看起來規模不小。 剛下車,劍橋負責人就迎了上來,“welcometocambridge.(歡迎來到劍橋)” 然后一一握手,寒暄了幾句后領著他們走進會堂,在第三排的位置落座。 第一排是全世界學術界的權重,第二排是b國當地化學研究方面的人才,以及本校化學方面的教授專家。 從第三排開始是各國來學習交流的人員。 “thankyouverymuchfortakingthetimetoparticipateinthechemistryseminarheldbycambridgeuniversity. ihopeyoucanbrainstormandbringnewvitalitytothechemicalcommunity.” 主持人是一位金發碧眼的美女,穿著修身的衣裙,站在臺上,談吐優雅,絲毫不怯場。 林予清自然不會有什么語言方面的問題,但隔壁的尤深就不一樣了,英語是他瘸腿的科目,所以翻譯的任務就拜托給了小林。 “非常感謝大家抽出時間來參加劍橋大學舉辦的化學研討會,希望各位集思廣益,能為化學界帶來新的生機。” 林予清一邊聽,一邊飛快的復述給尤深。 “下面有請,oren博士給大家講解最新的發現。” 一個大著肚子,滿臉胡茬,套了個松松垮垮的風衣就走上來的男人,居然是一直走在學術前沿的oren博士。 “還真是人不可貌相啊。” 尤深忍不住感嘆,“大家”往往不修邊幅。 “大家好,我一直致力于超分子研究,我最近在《自然》發表的期刊,提出了大環抗衡陰離子捕獲催化策略。 利用大環與外源酸抗衡陰離子的緊密包合,誘導形成合適的仿酶催化口袋,實現反應的巨大加速與精準手性控制。” 林予清一邊拿出本子記錄,一邊仍舊同步翻譯給尤深。 “小林你是真厲害啊,他們為什么不能發個同傳的耳麥呢。” “因為他們沒請翻譯。” 不知道是故意的還是什么原因,盡管劍橋邀請了他們過來,卻并沒有給他們配備翻譯人員。 也有可能,是這些專業術語對于普通的翻譯來說很難翻譯準確,而劍橋相信北清學生的水平,也算是一種考題。 林予清不愿把人想的太壞。 “啊?耳麥不是機翻嗎?” 尤深咋舌,他好像那鄉巴佬,什么都不知道。 “機翻太容易出錯了,所以一般都是人工實時。”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