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三章 御賜金筆-《大明第一臣》
第(1/3)頁
張希孟如愿接下了重修宋史的職責。
這也成為了門下省正式運轉以來,第一項重要的使命。
張希孟醞釀了三天,隨后將門下省的幾位主要官員,都叫了過來,
宋濂,劉基,自然都來了,另外龔伯遂參與過脫脫修史,竟然也被請來……他在這群人中間,顯得有點突出。
劉基忍不住笑道:“能兩次修史,跨越兩朝,公真乃亙古一人啊!”
龔伯遂怔了怔,突然苦笑道:“伯溫先生說笑了,我前面參與修訂了,宋史,遼史,金史,如今宋史已經廢掉,不知道遼史和金史,是不是也要廢掉?”
龔伯遂又道:“元廷荒唐,立國之初,治國用的是草原舊俗。后來才開科舉,選拔讀書人,入朝為官。后來脫脫為相,這才想到修史,也算是給三朝一個交代。奈何由于時間倉促,修史的時候,無暇仔細推敲,多數時候,只能大段大段,抄襲前朝史料。算起來宋史修的很不好。”
劉基反而笑道:“你這么說,也未必妥當。雖然修的不好,但畢竟保留了不少真實的東西,倘若用心修史,肆意歪曲篡改,后人受到了影響,反而造成了困難。”
龔伯遂無奈苦笑,“伯溫先生就是見識非凡。咱們到底該怎么辦,還是要聽張相的意思。”
大家伙把目光落在了張希孟身上。
可別光看這幾位都給事中,在張希孟手下,還有一大堆的令史,其中光是負責文字的書令史,就足有二十人之多。
為了修史,人數還在瘋狂增加之中。
既然為了審核官吏,執掌考評,那就必須要專業!
所以門下省理論上是要聚集天下英才的。
懂文字的,通律令的,明算學的,知道天文地理的,就連熟悉軍務的都有……畢竟只有如此,才能面面俱到。
以如今門下省的規模,才算配得上頂級衙門的規格,不然憑什么跟中書省抗衡啊?
現在這么多能人齊集一堂,都在聽著張希孟的吩咐,那種號令天下,執掌乾坤的感覺,油然而生。
不過這些俗事,對于張希孟來說,根本不算什么。
他只是稍微沉吟,就對大家伙說道:“過去歷代修史,皆是給前朝蓋棺定論。放在大明,如果遵循這個規律,就該先修元史,甚至干脆該承認元朝修的宋史。結果我們卻想推翻了宋史,從宋史開修,大家伙明白其中的用意嗎?”
這一次宋濂立刻道:“張相不止一次說過,趙宋一朝,乃是我華夏由盛轉衰的關口,不重修宋史,便弄不清楚華夏興衰的根源。顯然脫脫修訂的宋史,做不到這一點,少不得要我們動手了。”
張希孟一笑,“這就是了,所以我要說的第一件事,修史自然是要秉筆直書,書寫過去的真實。但是史料繁雜,同一件事,讓不同人記載,都有不同的結論。我們修史,是要有觀點的,有主張的。也就是說,對待史料,要有觀點,有取舍。我不是要大家伙篡改史料,胡言亂語,但我也請大家伙明白一點,我們大明何以立國,華夏何以重興……這個問題,要時刻放在我們的心中,由此去看趙宋的歷史,去修屬于我們的史學,大家伙明白我的意思嗎?”
眾人悚然,張希孟說得已經夠直白了,這要是還聽不懂,那就是傻子了。
一個王朝,歷經幾百年,人和事,多如牛毛,宛如一顆顆珠子,散落時間長河。
修史的人,就是要從中挑選出一顆顆的珠子,穿成一串。
這就非常考驗修史之人的功力和心術。
假如你非要選擇大宋對外用兵,如何勝利,再選擇些大宋武器研發多么高明,然后挑選寫武將,編入列傳,然后在食貨武備等方面,寫大宋投入多大,拿七成財政養兵云云……
寫到了這里,一句假話沒有,一個錯誤的史料沒有引用……但修史之人絕對居心不良。因為任何人看到這些,都會下意識覺得,大宋朝是個鐵血強國,對外用兵,往無不利,國家傾盡全力,絕對是武德爆棚,戰斗民族了屬于是。
但是事實肯定不是這樣。
而這也就是修史的厲害之處,某種情況下,是可以不知不覺間,左右人們的想法的。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万荣县|
米泉市|
高邑县|
疏附县|
青岛市|
宜良县|
绥中县|
屯留县|
鹿邑县|
老河口市|
富宁县|
林芝县|
中方县|
闽侯县|
晋江市|
右玉县|
达拉特旗|
定结县|
普兰县|
商河县|
柯坪县|
丹寨县|
桑日县|
城固县|
上蔡县|
东明县|
疏勒县|
抚顺市|
墨竹工卡县|
澄城县|
宜兴市|
兰西县|
航空|
许昌市|
松原市|
舞阳县|
大余县|
金坛市|
卢氏县|
彰化县|
和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