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一個貴婦人走入殿內,撿起了奏折,放到了案牘上已批閱的那一堆奏折中,然后走到李世民身后,為李世民揉著肩膀,柔聲說道。 本來李世民還在生氣,但聽到這一點,郁氣頓消,暢快了不少,“觀音婢你說的不錯,要是朝堂的奏折都是一樣,就輪到朕擔心了。” 觀音婢,是長孫皇后的小名。 他接著不眠不倦的繼續批閱者奏折。 “咦?這封奏折?” 李世民在一封奏折上凝了神,一句一言反復揣摩這奏折上的意思。 甚至偶爾看到興盡處,會一拍大腿,叫聲好字。 長孫皇后作為皇后,深知后宮干政的禍患,但此次亦被李世民的神態吸引住了,她繞了過來,定睛一看,輕聲念道:“凡治災之法,不外乎避天災、治人禍。天災之事,臣不敢妄言。夫人禍者,莫乎……,理農稼之禾苗,雖需仰仗天利,但亦可人為,收集早間蒸騰之雨露,復而灌之……” “一石之糧,善征之大將,可做百夫一月之食。庸者,只可供給一半之數。減災救民,口糧之用,不可使民盡食,救民之時,義倉之糧亦然……” 一條條治理旱災的策略,皆在奏疏中條列了出來。 條理清晰,不為空言。 數千言的奏疏,李世民一條條看了下去,直到看到末尾,意猶未盡。 “門下省左拾遺白貴奏本。” 他反復念道。 “此子不簡單啊。這一封奏疏,朝廷眾臣,當列第一。” 片刻后,他又看了一遍,對長孫皇后言道。 “妾身看此奏疏,亦是大喜。” 說罷,長孫皇后從丹陛上走了下來,落步到殿中,斂著宮裳,對李世民欠身一禮,笑道:“臣妾恭喜陛下,又得一名宰輔大才。” “皇后,說的不錯。” “此子……是一個宰輔之才。” 李世民捋須大笑。 這一封奏折,對如今的大唐來說,有若及時雨。同時,白貴表現出這樣的才干,對未來的大唐,更是一件喜事。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