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宗教事件-《中國歷代政治演進》
第(1/3)頁
秦始皇尋仙
秦始皇尋仙,對當時民間和后世求仙活動高潮迭起產生了直接的推動作用;且促進了港航事業的發展,對秦朝的政治也產生了很大影響。
希望自己長生不老是古代皇帝一生中的大事,求生的欲望常常寄托在尋找長生不老藥和成仙等途徑上。秦始皇完成了他一統天下的偉業,便開始憧憬不老不死的神奇。
秦始皇入海尋仙
道教教義最顯著的特征在于其對神仙的崇拜,這也是其信仰的核心。而如果要推尋神仙思想的淵源,則可以追溯到從戰國到秦漢的神話傳說,這在《楚辭》《莊子》《列子》《山海經》等書中都可以看到。
從秦始皇起,道教就倍受重視。公元前年,秦王贏政橫掃六合,以極大的魄力和才能,統一了中國。國事初定,秦始皇便四處周游,一來為了巡政,二來便是尋找“長生不老”藥。
公元前9年,秦始皇第一次巡游來到東海岸邊,在這里,他看見大海深處海市蜃樓,如仙山瓊閣,美不勝收,驚異之余,心甚往之。于是征召大批方士,詢問海中神仙與仙藥事。一個叫徐福的方士來到了秦始皇的行宮,上書秦皇,“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請得齋戒,與童男女求之。”秦王大喜,立即下詔征童男女000,百工技藝之人,攜帶五谷等物,由徐福率領,東入大海“求仙”。
秦始皇執著求仙之謎
秦始皇在位期間,結束了春秋戰國時期近五百年諸侯割據混戰的局面,建立了封建專制主義的統治體系。其政治實踐對歷史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極具代表性。秦始皇為什么會對成仙不死之道如此虔誠神往至死不悟呢?毫無疑問,這一現象的背后隱藏著深層次的多種原因,其中既包括社會的政治的,也包括個人的因素。深入分析這些因素,有助于我們解開秦始皇執著求仙的千古之謎。
個人的思想行為不是孤立的,而是深深地銘刻著時代的烙印。秦始皇的求仙活動自然也受當時的社會歷史文化傳統和社會風尚的影響,是特定歷史時代的產物。神仙思想起源于靈魂不滅的觀念。據《史記》的記載,秦國歷代國王也都有迷信神靈祭祀神鬼的傳統。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中成長起來的秦始皇,自然會在內心深處受到神仙學說的影響。
戰國秦朝時期,鼓吹神仙學說最積極的階層是方士。他們大力宣揚海外有三神山,上有黃金白銀砌成的宮殿和純白色的禽獸,仙人們就居住在那里。他們有不死之藥,因而可以永遠逍遙自在。這一學說對世人產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尤其是那些飽嘗榮華富貴之樂的王侯,更是被方士們的神仙學說迷住了心竅。秦始皇對此心慕神往沉迷于此而深信不疑。“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仙人居之。”“此三神山者,其傳在渤海中,去人不遠;患且至,則船引風而去。蓋嘗有至者,諸仙人及不死之藥在焉。其物禽獸盡白。而黃金銀為宮闕。”方士們對海市蜃樓現象的生動描繪與渲染使秦始皇信以為真。他想必應該親眼看到過海市蜃樓的奇觀。在當時科學文化條件和認識水平的局限下,只能解釋成神山仙境。這自然更使秦始皇對神仙學說信之如神,更加激發了他求取仙藥的決心和熱情。
秦始皇接受神仙學說,求不死之藥,既反映了剝削者共有的追求享樂,不愿放棄驕奢淫逸生活的貪欲,也有自身經歷身體狀況的因素;既受到當時社會文化環境的制約,又有個人性格愛好的影響;既有科學文化水平與認識能力低下的局限,又有現實的政治需要。社會因素政治因素和個性因素錯綜復雜地交織在一起,才使得秦始皇對求仙活動表現出始終如一的堅定和異乎尋常的熱情,也使得神仙學說對秦始皇的晚年生活及秦朝政治產生了巨大影響。
古代帝王為了樹立自己的絕對權威,都要虛構一套君權神授的神話,這種觀念在歷代百姓的心中早已根深蒂固。在歷代00多個封建帝王中,最信鬼神的要數漢武帝劉徹。
漢武帝求得神君
漢武帝劉徹是個非常重視對鬼神祭祀的人。他即位不久,就前往當時漢代的祭祀中心雍縣,隆重地舉行了祭祀五位天帝的郊祀儀式。從此以后,他經常每隔三年就前往郊祀一次。
漢武帝曾經求得一位神君,供奉在上林苑中的蹄氏觀。這位神君本來是長陵的一個女子,因為兒子夭折,悲哀而死,顯靈于她的妯娌宛若身上。宛若在家里供奉她,百姓很多人都去祭祀。戰國時的趙國公子平原君都曾經前往祭祀,她的后代子孫也因此而地位尊貴聲名顯赫。到武帝即位后,用隆重的禮儀將神君遷徙到宮中供奉。據說當時能聽見神君的說話聲,但見不到她本人。
“太一神”
亳縣人薄謬忌曾經把祭祀太一神的方法上奏朝廷。他說:“天神中最尊貴的是太一神,太一的輔佐神叫五帝,就是五天帝。古時候天子于春秋兩季在東南郊祭太一神,用牛羊豬三牲祭祀達七天之久,筑祭壇,祭壇八面開有通道,供神鬼來往。”
于是武帝命令太祝在長安東南郊立太一神祠,祭壇仿照薄謬忌所說的太一壇建造,分作三層,五帝的祭壇各自依照他們所屬的方位環繞在太一壇下。祭壇下的四周,作為祭祀隨從的眾神和北斗星的地方。祭祀所用的牛是白色的,把鹿塞進牛的腹腔中,再把豬塞進鹿的腹腔中,然后放在水里浸泡。祭日神用牛,祭月神用羊或豬,都只用一頭。祭太一神的祝官穿紫色繡衣,祭五帝的祝官,其禮服顏色各按照五帝所屬的顏色,祭日穿紅衣,祭月穿白衣。
武帝從此開始在郊外祭祀太一神。祭祀的時候壇上布滿火炬,壇旁擺著烹煮器具。一次,主管官員發現祭壇上方有奇異的光芒出現。太史公和祠官寬舒等就建議說:“神靈降下美好景象,是保佑福祿的吉祥預兆,應該在這神光所照的地域建立泰畤壇,用來宣揚上天的神明瑞應。應讓太祝主管此事,每年秋天和臘月間舉行祭祀。每三年天子郊祀一次。”武帝聽從了他們的建議,命令太祝每年都專門去祭祀太一神。
由于郊祀在論證皇權合理性上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漢武帝時期對郊祀傾注了極大的熱情,不僅頻繁地舉行郊祀典禮,而且對郊祀制度本身加以重新建構:在郊祀體系中增加了對地神后土的祭祀內容,用太一神取代五帝,完成了郊祀至上神祗的演變。郊祀主神由五帝變為“太一”,這是漢武帝時期郊祀制度的一個重大變化。
武帝自圓夢
漢武帝在位近0年,其后半生除了對周邊少數民族地區窮兵牘武之外,其大部分精力基本上放在了圓他的神仙夢上。但辛勞奔波了半生,始終沒有見到神仙。
在一次祭祀地神之后,漢武帝接見群臣,語氣深深地說:“朕自即位以來,干了很多狂妄悖謬之事,使天下人愁苦不堪,如今已是后悔莫及了。”官拜大鴻臚之職的田千秋奏道:“很多法師都在談論神仙之事,卻都沒有什么明顯的功效,我請求皇上將他們一律罷斥遣散。”于是各地等候神仙降臨的法術師等全部被罷黜。
此后,漢武帝每當談起此事,就對群臣嘆息說:“都因我往日愚感,才受了法術師們的欺騙。天下哪里有什么神仙,全是胡說八道!節制飲食,服用藥物,也不過是少生些病而已。”漢武帝因田千秋一句話得以感悟,使漢武帝自己為自己圓了他的神仙夢。而田千秋一句話使漢武帝感悟,被漢武帝擢升為丞相,封為富民侯。
佛教傳入的情形,有各種不同的史料記載,有的說秦始皇時有沙門室利房等8人攜帶佛經來到咸陽城,卻遭到拘捕下獄的不幸命運;有的說漢武帝派霍去病攻打西域,曾擄獲一尊金人,帶回漢土,武帝將其供奉在甘泉宮,當時以為金人就是佛像;也有的提到,公元前二年(漢哀帝元壽元年),博士弟子景盧曾接受大月氏王的使者伊存口授佛經等,以上這些說法,都是佛教初傳時期的傳聞。但在各種傳說中,以東漢明帝夜夢金人的故事最為人津津樂道。
漢明帝夜夢金人
永平十年(7年),明帝劉莊夢見一位金人,身長六丈,相貌莊嚴美好,全身金光燦爛,在金鸞殿的上空飛翔。夢醒之后,明帝遍問群臣,所夢金人到底是什么神?
太使傅毅答說:“臣聽說《周書異記》中有一段記載:周昭王即位二十四年甲寅歲四月八日平旦時分,所有江河泉池忽然泛升高漲,四處的井水也溢出來,狂風大作,宮殿房舍山川大地也都震動起來。到了夜晚,有五色光芒入貫太微,在西方遍布成青紅色。當時,昭王問太使蘇由:‘這是什么祥瑞?’蘇由回答說:‘西方有大圣人誕生。’昭王問:‘對天下有何影響?’蘇由答道:‘此時沒有,一千年后聲教被及此土。’于是昭王即派人把這件事情鐫刻在石頭上,埋在南郊的天祠前。如果以年代計算,剛好就是當今之時,陛下所夢的金人,想必就是佛陀無疑。”
由于這個因緣,明帝派遣使者蔡愔秦景王遵等8人西行到印度求佛法。
漢明帝派使西行求法
奉命出使西域的蔡愔等人,路過大月氏國,正好遇到了在大月氏國傳教的天竺高僧迦攝摩騰竺法蘭。蔡秦邀二僧到漢講佛,還用白馬馱載來一批佛經佛像。劉莊為此敕令仿天竺式樣修建寺院,遂有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座寺院白馬寺,被后世佛門弟子尊為“祖庭”和“釋源”。
這是我國第一次派人西行求法,也可以說,由于漢明帝一夢,從此促成了中國向西方求取佛法而開通西域的現實需要,佛教也因此在中國展開了歷史的第一頁。
佛道大比試
在那個時代,中國皇帝本來是盲目信仰神仙方術的,佛教的出現,使當時的人耳目一新。西域高僧在洛陽傳教受到歡迎,引起了當時道士的惶恐不安,故而發生了一場盛大的佛道比試。
永平十四年(7年)元旦,正當五岳各方道士循例向皇帝賀年的時候,以褚善信,費叔才等為首的道土90人,借機議論佛教與道教的是非。結論是皇上竟然摒棄了我國的道教,去遠求胡人的教法,這是萬萬不應該的。于是,褚費二人率領眾道士,各將自家所持的道教經典帶出,一同上表向明帝請愿,想與佛教一比高下。明帝敕令尚書令宋摩將佛道兩教人土引入長樂宮前,下詔宣告:在元宵日當天,道土與佛教僧侶在白馬寺南門外比試,并先立東西兩壇焚經臺,以辨驗各自的神通本事。
比試當天,先令佛道分據焚經臺,在東西兩壇各示經典供置。焚經臺下西壇的00多卷道教經典,頃刻之間被焚燒殆盡。而東壇的佛像與佛經卻絲毫未損,又見空中綻放五色神光,寶花玉鬉由天上繽紛落下,天樂齊鳴。明帝與左右群臣看到如此的祥瑞景象,都贊嘆不已。
道士褚善信與費叔才等人深感愧疚,羞憤而死。其余的道士紛紛脫去道袍,請求出家。明帝允許,并敕令在洛陽創建十所佛寺,其中七寺建于城外,安置比丘,三寺在城內,安置比丘尼,佛教從此流傳天下。
北魏太武帝拓跋壽,崇尚異術,最初推崇佛法,后來因受到道士寇謙之的影響,信仰太師道教,并認為佛教是“西戎虛誕”,“為世費害”。于是,太武帝開始限制佛教,禁止王公以下庶人私養僧人,并在僧侶中征兵。
信佛到排佛
太武帝剛即位時本也相信佛教,常召高僧交談;每年四月八日,和尚用車載著佛像上街出巡,太武帝在門樓上觀看,并散花表示禮敬。平定北涼后,大批和尚也隨遷民來到平城,平城的寺廟和尚陡然增多。其中有些和尚頗有法術。如來自夏國的惠始,出家50多年總是坐禪,從未躺下睡過覺;他赤腳行走,從不沾泥,人稱“白腳僧”;他在八角寺坐著去世,停尸0多天面不改色。
太武帝青年即位,志在建立武功,統一北方。他雖敬重和尚,卻未閱讀過佛教經典,也不了解佛教教義。后來遇到了寇謙之,開始相信道教,認為道教講清凈無為得道成仙,講辟谷服氣導行等方術更有道理。他親自到道壇受符,甚至把年號改為“太平真君”,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用道教稱號作為年號的道士皇帝。
從此,太武帝就對佛教疏遠起來。當時的宰相崔浩與寇謙之關系密切,不斷在太武帝面前詆毀佛教,說佛教虛無荒誕,和尚不交租稅不服兵役,消耗大量財富等等。崔浩學識淵博,太武帝十分相信他,就對佛教更加厭惡,并漸次發展為滅佛的行動。
殺和尚毀佛像
太平真君六年蓋吳起義后,太武帝御駕西征,來到長安。當時長安寺院的土地上種了不少麥子。看馬士兵到寺中喂馬,太武帝也跟著進去看馬。侍從官向他報告,看到寺院室中有許多弓箭長矛和盾牌,太武帝不禁懷疑說:“和尚要這些東西何用?定與蓋吳通謀。”此時又查出寺中還有許多釀酒工具和富人寄放的財物,更發現一些暗室。太武帝頓時大怒,下令把寺院的和尚全部殺光。一旁的崔浩又乘機進言,勸太武帝廢除境內所有佛教。太武帝同意,下詔誅殺長安所有和尚,焚毀佛像,并令其他各地皆按長安辦法辦理。
太子緩宣詔書
當時太子拓跋晃監國秉政,一向篤信佛法,再三上表,向太武帝勸阻,雖然都不被采納,但也由于如此,廢佛的詔書得以緩宣,而使遠近的沙門聞訊逃匿獲免,佛像經論亦多得密藏,然而魏國境內的寺院塔廟卻無一幸免于難。這就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三武(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一宗(后周世宗)”滅佛事件的首次法難。
這樣的恐怖氣氛前后大約持續了四五年,到太平真君十一年(0)崔浩被殺后,太武帝有些后悔,禁令才寬弛下來。有些地方上的和尚又偷偷地穿起法服誦起佛經。但總的來說,在太武帝去世前,佛教仍不敢抬頭。直到正平二年太武帝死,其孫文成帝即位,佛教才恢復發展起來。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北魏獻文帝拓跋弘的長子,北魏的第六位國君。他崇尚漢文化,禁胡服胡語,并大力提倡佛教。在他統治期間,佛教迅速發展起來。
孝文帝與武僧張猛
9年,一天,孝文帝在安陽西北公里的清涼山圍場狩獵,突然從山中竄出一只猛虎,張牙舞爪地撲向孝文帝。周圍的侍衛頓時一片慌亂,孝文帝也目瞪口呆,不知所措。就在千鈞一發之際,從半山腰躍出一位僧人,手持哨棒和猛虎搏斗起來。此時大家才清醒過來,紛紛彎弓搭箭,射殺了猛虎,孝文帝終于躲過了這場血光之災。
孝文帝得知搭救自己的張猛是個武僧,為感謝張猛的救命之恩,提出對張猛加封官職。張猛推辭不受,只求孝文帝在此創建寺院。于是孝文帝撥款興建寺院,并將寺院命名為天城寺(今日修定寺)。從此,北魏孝文帝信奉佛法,大力提倡佛教,在他統治期間,佛教迅速發展起來,佛教在中國的發展出現第二次高峰。
孝文帝興佛
在北魏激烈的政權斗爭中,孝文帝五歲就被推上了皇位,其祖母文明皇太后(馮太后)是個漢人,也是一個虔誠的佛教信徒,孝文帝從小由祖母撫養長大,所以他自小就親身體驗了漢文化,并皈依佛教。
在孝文帝統治期間,佛教迅速發展起來。據《魏書》記載孝文帝每次出行到寺廟中一定要虔誠的傾聽名僧的教誨。由皇帝即如來,到皇帝禮佛進入孝文帝時代,北魏佛教的存在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佛教的發展推動了佛教藝術的發展。當時最重要的佛教藝術形式,就是石窟藝術。我國三大石窟之一的洛陽龍門石窟就是孝文帝正式遷都洛陽那一年開始開鑿的。孝文帝死后,龍門石窟的建造仍在持續。據記載,龍門石窟一直開鑿到據北魏500年后的北宋初年。龍門石窟的建筑規模遠遠高出了云岡石窟,僅現存的佛教造像就有9萬7千多座。
另外,馳名中外的少林寺,也是孝文帝于太和十九年為遠道而來的印度高僧跋陀修建的。著名的佛教圣地五臺山,也是在孝文帝時期興盛起來的,山西省五臺山是中國的佛教名山之一。每年有許多修行的僧人和信徒來此禮佛。這里的第一座寺廟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時期。據《魏書》記載,當時共建有座寺廟,其中之一就是今日的大顯通寺。大顯通寺是統轄眾多僧人的五臺山的總管轄處。孝文帝也是歷史上第一個到五臺山巡幸的皇帝。
梁武帝蕭衍以佛化治國,一時上行下效,全國崇佛。梁武帝崇佛促進了佛教在中國的發展。
梁武帝舍道歸佛
南朝佛教發展的高峰是在梁代,梁代歷四帝年,以武帝蕭衍在位最久,奉佛事跡最為突出。
蕭衍是蘭陵人(今常州),“生而有奇異,兩胯駢骨,頂上隆起.有文字在右手,曰‘武’。”蕭衍稱帝前本信道教,當了皇帝后,于天監三年(公元0年)開始改信佛。梁天監三年,他召集僧俗0000人在重云殿集會,正式宣布“舍道歸佛”。梁武帝不但自己發愿信奉佛教,而且要求王公貴戚乃至平民百姓都要信佛。由于梁武帝以最高權力來提倡佛教,致使佛教的政治地位得到空前提高。
身體力行提倡佛教
梁武帝歸信佛教之后,便大興佛法,修建寺院,廣度僧尼,研究佛學,注《經》數百卷。他還講經說法,啟建水陸法會,提倡懺法,設無遮大會,普行布施。他生活簡樸,日中一食,儼然成了一名苦行僧。他甚至要當“白衣僧正”,直接管理僧事,終因僧界有不同的意見,他才放棄這種想法。尤其蕭衍講經,更是開創了皇帝講經的先例。
蕭衍根據《梵網》《涅槃》等大乘經典,提倡吃素。他自己身體力行,也命令全國僧尼遵守。為此,他專門著文闡述佛教徒應當吃素的道理。他的這一禁令,是強制性的,在中國佛教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因此,千百年來,漢傳佛教徒不僅改變了自古以來吃三凈肉(不見為我殺不聞為我殺不疑為我殺的肉,稱為三凈肉)的舊習,而且素食竟成為佛教的優良傳統之一。
四次舍身同泰寺
蕭衍最喜歡玩“出家秀”,曾四次舍身同泰寺,親自執役為僧眾服務,每次由群臣以一億萬錢奉贖于“眾僧默許”后還宮。時人稱之為“菩薩皇帝”。
梁武帝多次舍身同泰寺的驚世做法,一方面擴大了佛教的聲勢,提高了佛教的地位,帶頭興起了信佛的熱潮,另一方面通過群臣用一億萬錢奉贖回宮,這樣充實了寺院的經濟基礎。
總之,梁武帝對佛教一方面身體力行,一方面大力提倡。梁武帝對佛教的提倡,是不遺余力的,無論是在政治上,還是在經濟上,都全力地給予支持,在佛教的理論研究和行持上,他始終起著帶頭的作用。
正是梁武帝的大力提倡和支持,從而使南朝佛教至梁武帝時達到鼎盛,為以后隋唐時期佛教的興盛和宗派的建立,提供了深厚的基礎。
周武帝兩次下令禁止佛教,命令和尚還俗,有的和尚嚇唬周武帝,說禁佛要墮入地獄,周武帝說:“佛生在外國,我不信這個!”
武帝重儒術
北周繼西魏之后,統領關隴地區,這一帶從晉代以來佛教盛行,其中長安曾有鳩摩羅什的僧團在此長期譯經傳教,影響很大。當時,全國的僧尼有00多萬人,佛寺有萬多所。北朝的歷代帝王,不少都篤信佛教。北周武帝即位之初,也依照先朝往例,禮敬沙門,但由于他勵精圖治,一心想用儒術平治天下,因此最重儒術。他在親政前,曾多次召集臣僚沙門道士討論釋道儒三教的問題。當時,他對佛教并沒有特別憎惡排斥的觀感。他后來的廢佛政策,主要是受到衛元嵩和道士張賓的影響。
黑衣膺王
周武帝廢佛的借口就是迷信的“黑衣膺王”讖記說。這種讖記是自周勃興十數年前流傳天下的,而為政者所最關心的國家興亡的關鍵。
據《廣弘明集》卷八記載,當時民間普遍流傳著一句讖語,說“黑衣當得天下”。深信讖緯之學的武帝,對此預言非常忌諱,衛元嵩和道士張賓就乘機毀謗佛教,指沙門身穿黑衣,必為國禁,道士穿黃衣,必為國祥。
另外,衛元嵩著有《佛道二論》,論辯大小乘;《齊三教論》七卷,闡揚會通三教的思想。他認為當時佛道二教崇尚空論,違背大慈為本安樂眾生的立教宗旨,主張應該用古代圣王的治道來矯正這些弊病。他的論點,剛好契合武帝的心意,武帝聽信他的話,漸漸重道輕佛。
辯論引發廢佛
天和四年(9年),武帝先后四次召集佛道儒三教學者,論議教義的高低。武帝的本意,想以儒教為先,佛教為后,道教最上,但因幾次聚眾議論,三教各執一詞,因此懸而不決。后來甄鸞上《笑道論》,道安上《二教論》等書,極力為佛教辯護,斥道教。武帝對于佛道二教互相攻擊,極感不快,敕令暫時擱置二教優劣的議論。建德二年(573)十二月,又召集群臣道士沙門等,辯論三教先后,結果以儒教為先,道教次之,佛教最后。如此一來,引起佛教界的激烈反應,先后有猛法師道積等人的抗旨直諫。
建德三年(7年),武帝已決心毀佛,召集僧道二眾在太極殿辯論,張賓極力斥佛揚道,卻被智炫法師論破,武帝親自升座,試圖加以論難,不料智炫法師應對安詳,陳義甚高,武帝在盛怒之下離開太極殿。次日,下詔廢佛道二教,破毀寺塔,焚燒經像,勒令沙門道士還俗。當時,被迫還俗的沙門有二萬多人,關隴一帶的佛法被破壞殆盡。
建德六年(77年),北周滅了北齊,武帝又對北齊之地實行排佛政策,焚毀一切經像,廢萬所寺廟,被迫還俗的僧尼達00余萬。北方佛教一時之間銷聲匿跡,史稱周武法難。
北周武帝的廢佛與北魏太武帝的暴力殘殺有所不同,他雖毀壞寺塔,焚燒經像,但并不殺害佛教徒,只是命令他們還俗而已。所以在周武帝廢佛以后,部份僧侶混跡民間,或逃匿山林,另有部份僧人則南渡陳朝,因此促進南北朝佛教的交流。
周武帝滅佛的理論根據是“即事而道”,這促使中國大乘佛教哲學“即事而真”的思想成熟。印度傳入中國的佛教,從武帝滅佛得到轉變,滅佛的理論,反而成為中國佛教諸宗的思想淵源。
楊堅一家信奉佛教,楊堅本人更是被尼姑智仙帶大,直至歲時進入太學讀書。由于出身的原因,所以楊堅一登基,就恢復了佛教。
楊堅出世,紫氣滿庭
隋文帝楊堅出世時,降生在般若寺內,當欲生時,紅光照室,并有紫氣滿庭,紫氣之色,能使人的衣服變紫,室內之人見此異狀驚異不已。六月的天氣炎熱,褓母用扇子為小兒扇風,小兒怕冷,已經哭不出聲來。
這時,忽然有一比丘尼,突然出現,對楊堅的父親說:“你們不用為此兒擔心,他有天佛所佑”,并替小兒取乳名為那羅延,梵語那羅延,含金剛不壞之義。這位比丘尼又說:“此兒來處不比尋常,你們俗家穢雜,由我來撫養。”楊堅的父母既不認識那尼師,當然不愿意將愛子讓一個尼師來撫養。可是楊堅很怪,他看見尼師就不哭。一離開神尼就啼哭不休,全家無法止兒啼,只有忍痛讓神尼來撫養。
堅母抱兒,化身為龍
當初神尼領養楊堅時,曾與其父母有所約定,不得她的允許,不得隨便抱看小兒。有一天。楊堅的母親很想念兒子,乘神尼離開時,就偷偷的走進兒房,從床上將小兒抱起,不看還好,一看之下,竟是抱的一條龍,驚惶恐怖,雙手發抖,小兒墮地大叫。楊堅的母親來時,神尼不知,及至聞聲趕來一看,見小兒墜地上,就將小兒從地上抱起來對她說:“為什么要來妄觸我兒?令其晚得天下。”從此楊堅的母親不敢來抱此兒,全由神尼負責教養。
楊堅7歲時,神尼有一天對他說道:“兒當大貴,從東國來,佛法當滅,由兒興之。”
神尼沉靜寡言,精修道業。楊堅在寺內由神尼教養,一直到歲,方始離開佛寺回到自己家中。而神尼在般若寺內,住了0余年,從不走寺門之外,到了周武滅法,神尼才隱住皇家,內著法服,戒行不改。
楊堅后來果然如神尼所說:自山東入為太子,重興佛法,皆如神尼數十年前的預言。
舍利神異,數之不盡
楊堅登極后,常常對群臣講,追念阿梨,這是他小時對神尼的稱呼。隋文帝又說:“我興由佛法,而好食麻豆,前身似從道人中來,由小時住寺至今,樂聞鐘聲。”
隋文帝登位時,智仙神尼早已圓寂,為了要報她的恩德,敕令史官王劭為神尼作傅,并發大愿,度僧弘法。
結束紛爭,下詔復佛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温宿县|
萝北县|
柘城县|
垫江县|
潞西市|
富平县|
盐源县|
神农架林区|
吉木乃县|
神池县|
尖扎县|
鞍山市|
霍州市|
鄯善县|
永寿县|
茂名市|
兰溪市|
梅河口市|
时尚|
久治县|
诸暨市|
梅州市|
怀来县|
惠州市|
石首市|
耿马|
荣成市|
萨嘎县|
朝阳市|
白河县|
九江市|
旬阳县|
泽州县|
蕲春县|
西昌市|
南涧|
哈尔滨市|
田林县|
营山县|
富锦市|
牙克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