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先秦文學-《中國歷代文學精華》
第(3/3)頁
班固與竇憲本來就有世交之誼,他進入竇憲幕府后,兩人關系日漸近密。永平四年(9年),竇憲回朝后,在政治斗爭中失敗,被迫自殺,班固也被免官。因為班固的門人得罪過洛陽令種兢,班固也被其羅織罪名,逮捕下獄,于同年死在獄中,終年61歲。
漢武帝時,司馬遷著《史記》,止于漢武帝太初時期,太初以后的史實便闕而不錄。因此,當時有不少人為其編寫續篇。據《史通正義》記載,寫過《史記》續篇的人就有劉向劉歆馮商揚雄等十多人,書名仍稱《史記》。
班固的父親班彪(年年)認為這些續篇多鄙俗失真,對這些續篇感到很不滿意,遂“采其舊事,旁貫異聞”為《史記》作《后傳》(列傳)六十五篇。班彪死后,年僅歲的班固,動手整理父親的遺稿,決心繼承父業,完成這部接續巨作。同時班固因“以彪所續前史未詳,乃潛精研究,欲就其業”。后由于竇憲事件的牽連,班固死于獄中,未完成部分為其妹班昭和同鄉馬續完成?!稘h書敘傳》中,班固曾述其撰書的主旨:“雖堯舜之盛,必有典謨之篇,然后揚名于后世,冠德于百王?!惫拾喙叹幾稘h書》有歌頌漢朝的功德之意。
《漢書》的體例與《史記》相比,已經發生了變化?!妒酚洝肥且徊客ㄊ?,《漢書》則是一部斷代史。《漢書》把《史記》的“本紀”省稱“紀”,“列傳”省稱“傳”,“書”改曰“志”,取消了“世家”,漢代勛臣世家一律編入傳。這些變化,被后來的一些史書沿襲下來。從思想內容來看,《漢書》不如《史記》。班固曾批評司馬遷“論是非頗謬于圣人”,這集中反映了兩人的思想分歧。所謂“圣人”,就是孔子。司馬遷不完全以孔子思想作為判斷是非的標準,正是值得肯定的。而班固的見識卻不及司馬遷。
西漢一朝有價值的文章,《漢書》幾乎搜羅殆盡。它既襲用《史記》的資料,又新增了不少史料,在收錄人物的同時,多引述其政治經濟策論,如《賈誼傳》收入《治安策》《晁錯傳》收入《言兵事書》等。同時,也為史事拾遺補缺,如《蕭何傳》增補了“項羽負約,封沛公于巴蜀為漢王”的史事。此外,《漢書》記載大量邊疆各少數民族的歷史?!稘h書》繼承《史記》為少數民族專門立傳的優良傳統,運用新史料將《史記大宛傳》擴充為《西域傳》,敘述了西域幾十個地區和鄰國的基本情況。這些記載,均是研究亞洲有關各國歷史的珍貴資料。
張衡(789年),字平子,南陽西鄂(河南南陽縣南)人,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文學家,也是卓越的數學家天文學家地理學家。著有《二京賦》《南都賦》《溫泉賦》《歸田賦》《思玄賦》《四愁詩》等名篇。
張衡早年即善于為文。十六七歲,他便離家拜師訪友。從他家向西北而行,過武關,經藍田南山,到達長安。他拜訪了三輔京兆右扶風和左馮翊。此后,東去新豐,參觀驪山溫泉,作《溫泉賦》,這是他的少作之一。
由新豐再向東,過函谷關,張衡就到了京師洛陽。這時候的洛陽,早一輩的思想家文學家和學者已經不多見了。王充已年過七十,大將軍竇憲幕府里幾位著名的文人,隨著竇憲的垮臺,也都去世了。班固崔骃都于和帝永元四年(9年)逝世。傅毅還死在他們的前頭。只有賈逵還健在。和帝永元六年(9年),崔骃的兒子崔瑗來到京師,跟賈逵學會文歷數京房《易傳》六日七分等學問,為太學里諸儒生所欽佩。張衡大概在這時候認識了崔瑗,并和他成為了最要好的朋友。
張衡興趣廣泛,自學了《五經》,貫通了六藝的道理,而且還好研究算學天文地理和機械制造等。但在青年時期,他的志趣大半還在文學詩歌辭賦散文。在洛陽,張衡漸漸地有了名氣,朋友也多起來了,他結交了馬融王符竇章等人。
當時洛陽和長安都是很繁華的城市,城里的王公貴族都過著驕奢淫逸的生活。張衡對這些很看不慣,他寫了兩篇文學作品《西京賦》和《東京賦》(西京就是長安,東京就是洛陽),諷刺這種現象。據說他為了寫這兩篇作品,經過深思熟慮,反復修改,前后一共花了十年工夫,在結構謀篇方面完全模仿班固的《兩都賦》。
《西京賦》假托憑虛公子對長安繁盛富麗的稱頌,敘長安地勢之利,建都之必然,然后逐次描繪宮室的輝煌官署宿衛的嚴整后宮的侈糜,離宮苑囿,華美壯麗??v獵上林苑,水戲昆明池,無不縱情殺戮以為快事。其間又穿插商賈游俠角抵百戲嬪妃邀寵等方面的描寫,展現出一幅繁榮富貴窮奢極欲的京都景象。作品中所鋪敘的品物之盛,人們對待物質享樂的態度,都在極度夸張的描寫中見出其荒謬的一面?!稏|京賦》表現安處先生對西京奢糜生活的否定。它對洛陽城市構筑宮殿建設的描繪,對朝會郊祀祭廟親農大射田獵大儺等上層統治者的盛典禮會的陳述,都可以看到東漢君主崇尚懿德,修飭禮教,奢未及侈,儉而不陋的禮治成就。
《南都賦》在張衡的賦中并非代表之作,但由于這是以其家鄉南陽為詠寫對象的作品,里面不僅包含了他的鄉土感情,同時也反映了作為光武帝龍興之地的南陽在東漢時代的特殊地位,所以還是具有很高的文學與歷史價值。
張衡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偉大的文學家,在辭賦詩歌和散文等方面都有優秀的業績,表現出了獨創性。辭賦是漢代文學的主要形式之一,張衡所作各體,大賦騷體賦詠物小賦抒情小賦,表現出了不同程度的繼承和發展,對后世頗有影響。詩作不多,對五言詩的成長亦有貢獻。散文則以上書言事的政論為主,而上書駁斥圖讖的虛妄,則比“疾虛妄”的王充還徹底。
趙曄,生卒年不詳,東漢學者,字長君,山陰(今紹興)人,著有《詩細》《歷神淵》和《吳越春秋》。
《吳越春秋》敘述春秋末年吳越爭霸的史實,屬雜史一類的散文。它的前五卷,記敘吳國歷史,主要內容是記敘伍子胥去楚奔吳和破楚報仇的史實。后五卷,記敘越國歷史,主要寫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發奮圖強以滅吳雪恥的故事,這個故事幾乎眾人皆知:
勾踐元年(前9年)吳王闔閭興師伐越,越王勾踐戰敗,闔閭傷足而死,夫差繼位。勾踐三年(前9年),越伐吳,夫差敗越于夫椒,越王勾踐困守于會稽山。越國大夫文種向吳太宰求和,吳王夫差不聽伍子胥之諫就同意了。
勾踐在范蠡的參謀下,于公元前492年到吳國給夫差當奴仆,被關在石城,俯首稱臣,三年后,夫差動了惻隱之心,準備放勾踐回越國,大臣伍子胥堅決反對,說放勾踐回去,就等于放虎歸山,吳王夫差不聽,將勾踐放回。
回國后勾踐委托范蠡建城作都,每晚睡在柴垛上,在房門口掛一個苦膽,每天都要舔一舔,臥薪嘗膽,不聽音樂,不近女色,念念不忘復仇。他對外繼續討好吳王,不斷送禮,給吳王送去西施等美女和大量的木材,以麻痹吳王夫差。對內休養生息,富國強兵,鼓勵增加人口,以增強國力,并和群臣一起謀劃攻吳之計。
公元前8年,吳王向北進攻齊國,越王勾踐聽說了非常高興,就拿貴重的珍寶賄賂太宰,鼓勵吳攻齊。伍子胥知道后說,這是越國要毀掉吳國啊,就進諫吳王放棄攻齊,而攻打越國。
公元前7年,越王又攻打吳國,將吳王包圍,吳王寫信用箭射給文種范蠡:“吾聞:狡兔以死,良犬就烹;敵國如滅,謀臣必亡。今吳病矣,大夫何慮乎?”
越王滅吳后,范蠡看出越王可以共患難,不能同享樂,就勸文種離開。范蠡同西施乘一條小船離去,后游齊國,改稱陶朱公,經商致富。文種不聽范蠡的勸告,后來被越王殺害。
《吳越春秋》的內容不拘泥于歷史,在故事鋪敘和人物描寫上,有不少夸張和虛構的地方,其中融入了民間傳說,例如它所記伍子胥奔吳,途中遇漁父,以及伍子胥死后顯靈等,都和后世的傳奇小說相類似。
在人物性格的表現上,如伍子胥的忠直強諫,范蠡的深謀遠慮,勾踐的忍辱為國,都寫的很好。其中以伍子胥這個人物寫得最為成功,他是貫穿吳國興亡的中心人物。前半部分寫他奔吳,以客卿身分為吳王闔閭出謀獻策,推薦賢士,終于攻破了楚國,報了殺父殺兄之仇,并使吳王稱霸于諸侯,顯示了他卓越的軍事政治才能。后半部分寫夫差繼立,剛愎自用,伍子胥強諫不從,終于飲恨自殺,吳國也隨之滅亡。這時,伍子胥是以托孤老臣身分出現的,出言激切,無所顧忌。
《吳越春秋》選材于史籍《國語》《左傳》《史記》,卻又不完全照抄,寫出了不少生動曲折的故事,并且注意前因后果,首尾照應。這種寫法實際上就是后世歷史演義小說的手法,只不過還以歷史面目出現而已。
《古詩十九首》,組詩名,最早見于《文選》,為南朝梁蕭統從傳世無名氏《詩品古詩》中選錄十九首編錄而成的,編者把這些作者已經無法考證的五言詩匯集起來,冠以此名,列在“雜詩”類之首,后世遂作為組詩看待。
東漢末年,社會動蕩,政治混亂。下層文士漂泊蹉跎,游宦無門?!豆旁娛攀住肪彤a生于這樣的時代,表述著同類的境遇和感受,基本是游子思婦之辭。具體而言,夫婦朋友間的離愁別緒士人的彷徨失意和人生的無常之感,是《古詩十九首》基本的情感內容。
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幾種情感和思緒,是“人同有之情”。因而,這些詩歌能夠永久地感動人,千古常新。同時,它以藝術的方式,表現了各種社會境遇精神生活與人格氣質,并由此透視出漢末社會生活的一個側面。在揭露現實社會黑暗,抨擊末世風俗的同時,也隱含了詩人對失去的道德原則的追戀。這種無可奈何的處境和心態,加深了詩人的信仰危機。事功不朽的希望破滅,詩人乃轉而從一個新的層面上去開掘生命的價值。
《古詩十九首》習慣上以句首為標題,依次為:《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會》《西北有高樓》《涉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樹》《迢迢牽牛星》《回車駕言邁》《東城高且長》《驅車上東門》《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滿百》《凜凜歲云暮》《孟冬寒氣至》《客從遠方來》《明月何皎皎》。
《古詩十九首》往往用事物來烘托,融情入景,寓景于情,二者密切結合,水乳交融天衣無縫。它長于抒情,卻不徑直言之,而是委曲婉轉,反復低徊。許多詩篇都能巧妙地起興發端,很少一開始就抒情明理。用以起興發端的有典型事件,也有具體物象。它的作者絕大多數是漂泊在外的游子,他們身在他鄉,心懷故土,情系家園,每個人都有無法消釋的思鄉情結。他們書寫游子之歌,他們作下思婦之詞,抒發游子的羈旅情懷和思婦閨愁就成了《古詩十九首》的基本內容。
《古詩十九首》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古人給予它很高的評價。劉勰《文心雕龍明詩》談到包括《古詩十九首》在內的“古詩”時稱:“觀其結體散文,直而不野,婉轉附物,怊悵切情,實五言之冠冕也。”古代作家喜愛《古詩十九首》,并自覺地學習借鑒它的藝術風格和創作手法,甚至加以模擬,曹植陸機陶淵明鮑照等人都有這方面的作品傳世。
《古詩十九首》是樂府古詩文人化的顯著標志。漢末文人對個體生存價值的關注,使他們與自己生活的社會環境自然環境,建立起更為廣泛而深刻的情感聯系。過去與外在事功相關聯的,諸如帝王諸侯的宗廟祭祀文治武功畋獵游樂乃至都城官室等,曾一度霸踞文學的題材領域。到了漢末就讓位于與詩人的現實生活精神生活息息相關的進退出處友誼愛情物候節氣等,文學的題材風格技巧,也因此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賈誼像
◆長沙賈誼故居的賈誼井
延伸閱讀
古代官職“博士”
“博士”這個官名源于戰國時代的秦國?!稘h書百官公卿表上》載:“博士,秦官,掌通古今。”秦朝及漢朝初期,博士的職責主要是掌管圖書,“通古今,以備顧問”。漢朝的博士是太常屬官。漢武帝時設五經博士。博士多置弟子,初為50人。武帝之后,博士專掌經學傳授,已與文帝景帝時的博士制度不同。唐朝,設國子四門等博士。明清兩代亦有“國子博士”。
枚乘與《七發》
賈誼雖然生活在2000多年以前的漢朝,但是若論才情,即使和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相比,也未必遜色。他不但文章寫的漂亮,而且關心政治,政策水平相當高。他的一生雖然短暫,卻為中華文化寶庫留下了一份珍貴的遺產。
西漢文豪枚乘所作的《七發》,辭藻繁富,多用比喻和疊字,以敘事寫物為主,是一篇完整的新體賦,標志著漢賦體制的正式確立。自此以后以七段成篇的賦成為一種專門文體,號稱“七體”,各朝作家時有摹擬,在賦體文學乃至整個文學史上都占有一定地位。
◆枚乘故里
延伸閱讀
枚乘之子枚皋
枚乘有庶子枚皋,字少孺,也是當時有名的漢賦作家,據《漢書》記載,他作有漢賦120篇。枚皋深受父親熏陶,自幼愛好文學,并且善于辭賦。17歲那年,他上書梁共王,梁共王非常賞識他的才學,便召他為郎。枚皋才思敏捷,下筆立就,深得漢武帝的寵愛。今淮安河下有枚亭枚公河枚里街,皆為紀念枚氏父子。
漢賦大師司馬相如
漢代最重要的文學樣式是賦,而司馬相如是公認的漢賦代表作家和賦論大師,也是一位文學大師和美學大家。揚雄(西漢學者辭賦家語言學家)非常欣賞他的賦作,贊嘆說:“長卿賦不似從人間來,其神化所至邪!”
◆《古文觀止》卷之六《司馬相如諫獵》
◆文君賣酒塑像
延伸閱讀
司馬相如作品創“第一”
《天子游獵賦》作為司馬相如最重要的代表作,是文學史上第一篇全面體現漢賦特色的大賦。在內容上,它以宮殿園囿田獵為題材,以維護國家統一反對帝王奢侈為主旨,既歌頌了統一大帝國無可比擬的聲威,又對最高統治者有所諷諫,開創了漢代大賦的一個基本主題。《哀二世賦》是整個賦史上第一篇直斥秦朝暴政的作品,具有鮮明的思想傾向和強烈的現實意義?!堕L門賦》是賦史上第一篇描寫被鎖閉深宮中的婦女的作品,通過表現她們的孤獨和哀愁,暴露了封建宮庭的陰森黑暗,對后代的宮怨詩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這幾篇作品,為司馬相如在中國文學史上贏得了幾個“第一”。
博古通今之《淮南子》
《淮南子》在繼承老子“無為”思想的同時,又對之作出了修正補充和改造,把“無為”理解為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主觀能動性的統一。被譽為“道家思潮的理論結晶”“牢籠天地博極古今”的巨著。
◆淮南王劉安塑像
◆《淮南子》書影
延伸閱讀
《淮南子》與《呂氏春秋》的淵源
《淮南子》與《呂氏春秋》兩部書都是由上層貴族親自主持,招攬眾多學者集體寫成的。成書的程序都是先擬定計劃,次分頭撰寫,最后綜合編纂。書的結構統一,篇目規整,理事相連,言辭精審。兩書都是總結先秦各家學說,博采眾家之長,形成一個綜合性的能貫通天地人的龐大理論體系,為統一的封建大帝國提供全面的思想理論根據。不同的是,《淮南子》成書之時,處于黃老盛行的文化氛圍之中,因此對道家學說特別看重。從原著看,《淮南子》沒有提到《呂氏春秋》,這可能與漢初反秦氣氛有關。但事實上,正是《呂氏春秋》給予了《淮南子》以最大和最直接的影響。
司馬遷與《史記》
司馬遷所作《史記》,彪炳千古,魯迅先生譽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可是他的一生并不順利,中年由于李陵之禍而遭受宮刑,但他偉大的抱負支撐起了他艱苦卓絕的編寫工作,給中國歷史學文學留下一部光輝不朽的著作。
◆司馬遷像
◆《史記》書影
知識小百科
《史記》傳世名句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妒酚涰椨鸨炯o》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史記項羽本紀》
眾口鑠金,積毀銷骨?!妒酚洀垉x列傳》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妒酚浝顚④娏袀鳌?
失之毫厘,謬以千里?!妒酚浱饭孕颉?
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妒酚浉咦姹炯o》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藥苦口利于病。《史記留侯世家》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史記報任少卿書》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不飛則已,一飛沖天。《史記滑稽列傳》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妒酚浕搓幒盍袀鳌?
蜀中大儒揚雄
揚雄是漢賦“四大家”之一,又是西漢末年的一代大儒,身兼文學家思想家兩種身份。揚雄早期以辭賦聞名,晚年對辭賦的看法卻有所轉變。他評論辭賦創作是欲諷反勸,認為作賦乃是“童子雕蟲篆刻”“壯夫不為”。
◆揚雄墓
◆明代刻本《新纂門目五臣音注揚子法言》
延伸閱讀
嚴君平其人
《漢書》里有一則故事,說杜陵李強與揚雄友善,雄曾屢次向李稱道嚴君平美德。后來李強出為益州牧,以為可以收用君平,臨行,揚雄告戒說:“君備足禮數與之相見,此人可以得見,但不可使其屈身事人。”李不以為然。及至成都,致禮相見,面對君平的飄然清高,李強終不敢提讓君平出來輔助自己的事。
班固與《漢書》
東漢班固所撰的《漢書》又稱《前漢書》,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主要記述漢高祖元年(前206年)至王莽地皇四年(23年)共二百三十年的史事,是繼《史記》之后我國古代又一部重要史書。
◆班固像
◆《漢書》書影
延伸閱讀
《后漢書》
《后漢書》是一部記載東漢歷史的紀傳體史書。全書包括十紀,八十列傳及八志,記載了從王莽起至漢獻帝止共195年的史實。其中,紀和列傳的作者是南朝劉宋時的范曄,志的作者是晉朝的司馬彪。
曠世奇才張衡
東漢科學家張衡為我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數學地理繪畫和文學等方面,他也表現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廣博的學識。
◆張衡像
知識小百科
復原的地動儀
張衡的另一個有杰出貢獻的科學領域是地震學。他的代表作就是震爍古今的地動儀的發明。但是,我們現在所見到的地動儀,并不是張衡發明的,而是后人復原的。張衡發明的地動儀早就毀于戰火了。在20世紀50年代,王振鐸先生根據《后漢書》的記載復原了張衡的這項偉大發明,并且被認為是科學的,甚至被廣泛納入小學生的課本。不過,王振鐸復原的地動儀多次在公開場合大出洋相,它要么不能動,要么就是跺腳也會被當成地震。但不管怎么說,王振鐸先生在地動儀外型上的復原,還是卓有建樹的。
◆《西京賦》書影
歷史散文《吳越春秋》
從《史記》到《吳越春秋》:在敘事散文方面,司馬遷的《史記》創立了紀傳體史書的新式樣?!稘h書》繼承《史記》的體例,并且使之更加完善?!秴窃酱呵铩穭t進一步強化了史傳作品的文學性,是歷史小說的先河。
◆越王勾踐石刻像
延伸閱讀
《吳越春秋》和《越絕書》
東漢的另一部歷史散文《越絕書》的許多內容和《吳越春秋》相同,二者可以相互印證。同時,它們在寫作上也有一些共同特點:記錄基本史實之外,還虛構了一些荒誕離奇的故事,也采用了不少神話和民間傳說,與后世的傳奇小說相近。二者的不同之處在于:《吳越春秋》前后連貫成篇,《越絕書》還有地理占氣等專篇;從文學視角來看,《吳越春秋》較《越絕書》更具文學性。
◆范蠡像
“詩母”《古詩十九首》
《古詩十九首》驚心動魄,一字千金,在五言詩的發展上占有重要地位,在中國詩史上也有相當重要的意義,被后人稱為“詩母”“五言之冠冕”“千古五言之祖”。它的題材內容和表現手法為后人師法,幾至形成模式。
◆古詩十九首卷。明陳道復書法。
◆《迢迢牽牛星》之牛郎織女圖
延伸閱讀
《迢迢牽牛星》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抒。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比娨耘@煽椗膫髡f,形象地表現了相愛的人可望不可及的情狀。機聲札札,不成紋理,寫盡了思婦借助單調往復的勞作排遣愁苦的用心及其百無聊賴的精神狀態。
第(3/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潜山县|
射阳县|
阳谷县|
甘肃省|
福海县|
罗田县|
保德县|
洛浦县|
曲麻莱县|
赫章县|
铜陵市|
阿坝|
邓州市|
宝坻区|
梁平县|
张家港市|
湾仔区|
临汾市|
邵武市|
曲水县|
增城市|
宁武县|
阳谷县|
望城县|
波密县|
泊头市|
中山市|
楚雄市|
斗六市|
南陵县|
肇源县|
郧西县|
雷波县|
措美县|
剑河县|
克东县|
宁安市|
呼和浩特市|
义马市|
信丰县|
平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