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〇二章:韋氏之謎(上)-《漢靈昭烈》
第(3/3)頁
韋姓其實在華夏歷來頗有名望,其中最出名的一支是源于黃帝姬姓的大彭氏,乃是以古韋國為姓,淵源流長。唐朝時期,韋姓在關中境內人丁興旺,“京兆韋氏”曾盛極一時。
另外一支則相傳是漢代大將韓信之后,在韓信被呂后誅殺之后,韓氏后裔為避禍,以“韓”字一半的“韋”為姓,遠避廣西。
不過,韋家的韋氏卻并非出自這兩支,確切而言,此韋非中原之韋,而是源于西域的疏勒國。
相傳,這支韋氏亦是古韋國滅亡之后西遷并入羌人一族,也有一說是通過絲綢之路遷入的西域的漢化羌人。只因年代久遠,本族又缺少文字記載,真正的祖源已無從考證。
不過,無論源于何處,這支韋氏的最大一個特征就是:在外貌和習俗上已和漢人無異,一旦束發,著右衽之服,即是如假包換的漢人。
話說,作為這支韋氏一脈,韋家自唐代以來便定居關中之地,與當時興盛“京兆韋氏”幾乎融為一體。
不過,韋家畢竟是游牧之族出身,所以雖然居于關中,但歷代依然是以販馬為生,商跡西至陽關之外,東至大漠。無論是西北番馬,還是契丹馬、室韋馬,皆經韋家之手進入關中。
然而,隨著契丹的崛起,尤其是耶律阿保機建立契丹國之后,韋家的命運卻被改變了。
韋氏之父名曰韋安道,其高祖韋業全本是京兆府的一帶頗有名氣的馬販子。他帶領族人長年遠走塞北,將優良的契丹馬販入關中,年近不惑之年,業已累積起一份不錯的家業,妻賢子孝,生活富足。
然后,四十歲那一年,當他像往常一樣帶著大兒子和族人遠赴塞北時,這趟本該毫無波瀾的販馬之旅,卻變故突起,徹底改變他以及他子孫的人生走向。
當時,中原正處于五代十國時期,各方政權割據,你方唱罷我登場。而在長城以北,契丹國方興未艾,正虎視眈眈地覬覦著中原廣袤的沃土。
頻繁的戰事不僅令黎民百姓流離失所,苦不堪言,也極大地影響了正常的商貿往來。不過,有一類交易卻因為戰事而變得更加興旺,那就是馬匹。
持續不斷的戰爭消耗使得馬匹,尤其是軍馬的需求量陡增,其中盛產良駒的契丹自然是最大的馬匹供應地。而韋業全所做之事就是將契丹的馬匹販賣至中原。
當時,燕云十六州已經被后晉兒皇帝石敬塘獻給了契丹,契丹的兵鋒所指已經抵達長城沿線。故而,交易馬匹的榷場也散布在長城以北的集鎮,其中以易州以南的幾處馬市最為興盛,也正是韋業全經常光顧之地。
距離易州不足百里的一個榷場,當韋業全正在挑選馬匹時,他出色的相馬之術引起了一個人的注意。
其實,韋業全祖上本是游牧出身,相馬之術正是出自家傳。而傳到韋業全這一輩,他不僅很快掌握了祖輩口口相傳的經驗之談,更是在販馬的生涯不斷學習,將各色馬種的優劣以圖文錄下,平日閑時,不是研習自制的“馬經”,就是到各處馬場去以相馬為樂。
剛過而立之年,韋業全的相馬之術已臻化境,南北馬匹,只要經他眼一瞅,手一摸,馬的優劣便已了然于胸。
在長城沿城的各處榷場,韋業全相馬的名聲早已不脛而走,在馬販中也得了個“韋馬神”的名號,幾乎無人不曉。
而此番韋業全遇到的可不是尋常的商販,甚至不是尋常之人,而是契丹國的皇族。
實事上,這名契丹的皇族正是專程為韋業全而來。
第(3/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滨州市|
临夏县|
郑州市|
阳新县|
齐齐哈尔市|
潼南县|
临颍县|
四子王旗|
靖州|
长武县|
汪清县|
建水县|
建瓯市|
富顺县|
鄂尔多斯市|
安岳县|
盐山县|
汝州市|
土默特右旗|
利津县|
延边|
德兴市|
独山县|
阿拉善右旗|
湘阴县|
安岳县|
平乐县|
乐都县|
观塘区|
油尖旺区|
新乡市|
兴城市|
分宜县|
交口县|
东丰县|
博乐市|
武功县|
深圳市|
古丈县|
桃源县|
房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