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沙縣從俞邦村的經驗得到啟發并形成共識,提出要把沙縣小吃作為重點產業來抓,而且他們不只是喊口號,而是實打實的來解決這個問題。 縣里面成立了小吃業發展協調領導小組,組建了小吃同業公會,制訂了小吃發展方向和戰略規劃。 讓更多沙縣農民走出去并非易事,隨后,縣里作出一個大膽決定,鼓勵鄉鎮科級干部留薪留職帶頭外出做小吃。 一位鄉里的副書記到深圳福田區用4萬元盤下了一家店,當年掙了10多萬元,老百姓頓時放心了,“干部都出去做小吃了,我們還擔心什么?” 順著加強示范帶動這個思路,沙縣提出“一鄉一城一組織”,即每個鄉鎮負責在沙縣小吃相對集中的城市設立聯絡點,后又升格為聯絡處,以更好地提供各種服務。 在政府的推動下,沙縣小吃店迅速輻射至全國各地,實現了“凡有井水處,皆有沙縣小吃”。 日后沙縣小吃的名聲傳遍全國,連一號都來他們這里參觀,看的村民們蓋好的新樓后,一號風趣地評價,“你們這個新房子,餛飩就是磚頭、面條就是鋼筋!” 這些政策里有已經開始著手實施的,還有眼下還沒有啟動的,俞主任給他們介紹著當下的政策,“縣里安排我們這些老人手為沙縣的老百姓提供免費培訓?!? “他們可以來我們俞邦村學,只要過來的,我們都包教包會!要是沒有時間,或者不方便走遠,我們還會定時去各個鄉鎮進行巡回培訓,務必要保證,只要是想學的,都有機會學到!” 冉江一邊在筆記本上記錄著,一邊打量著俞主任的樣子,他膚色黝黑、滿臉風霜,一看就是經常奔波勞累的,估計把時間全用在了巡回培訓上。 “以前呢,大家都不敢出去開小吃店,那么我就帶頭出去開!等現在出去的人越來越多了,我就回來做田保姆,一邊種地,一邊繼續教大家做小吃!” 張萬安指著門外的田地插話道,“現在俞主任把村里出去的老百姓的土地全都承包下來了,成立了農業合作社,正在開展規?;N植的實驗?!? “這地里種的都是什么?”其實剛才路過的時候,冉江就挺好奇的,這地里的幼苗明顯不像常見的糧食啊!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