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123.外表往往容易被我們曲解 小時候,媽媽總把魚肉給我們吃,自己只吃魚頭,然后我們就真的以為她喜歡吃魚頭,以后每次吃魚都把魚頭夾給她,媽媽都只是一笑。后來,才知道媽媽不是真喜歡吃魚頭,她只是愛我們,于是把鮮嫩的魚肉給我們吃,我們就是這樣曲解了媽媽那善意的謊言。 在《小王子》故事里面,狐貍對小王子說,真正重要的東西,肉眼是看不見的,要用心來觀察。的確是這樣,如果我們想要通過自己短時間的觀察來對一個陌生的事物給出中肯的評價,往往會有很多誤解在其中。 當我們面前擺著一碗香噴噴的米飯,我們首先想到它本來就是供人類食用的一種材料,還是想到農民伯伯的面朝黃土背朝天?看到一件名貴的貂裘皮衣,你看到的是雍容華貴和唯美,還是奔放在大地上那些可愛的動物悲慘的叫聲?如果你的答案是后者,那么恭喜你,你已經通過現象看到了事物的本質。我們在生活中的事情不會像食物或者皮衣這樣簡單容易辨認,它的外表所顯現出來的只會把事物的本質掩藏得更深。但不管怎么樣,只有學會辨別,我們的理智才不會被諸多外表和現象欺騙。 兩個旅行中的天使到一個富有的家庭借宿。這家人對她們并不友好,盡管他們有漂亮的空房卻拒絕讓她們在舒適的客房里過夜,而是在冰冷的地下室給她們找了一個角落。當她們鋪床時,較老的天使發現墻上有一個洞,于是就仔仔細細地把它修補好了。年輕的天使迷惑地問為什么,老天使搖了搖頭,微笑地答道:“孩子,你要記住,有些事并不像它看上去的那樣。” 第二晚,兩人又到了一個非常貧窮的農家借宿。主人夫婦對她們非常熱情,把僅有的一點點食物也拿出來款待客人,然后又讓出自己的床鋪給兩個天使。第二天一早,兩個天使發現農夫和他的妻子在哭泣,他們唯一的生活來源——那頭奶牛死了。 老天使看著夫婦倆哭泣卻什么也不說,年輕的天使知道奶牛的死肯定和老天使有關,就非常憤怒地質問老天使為什么會這樣,第一個家庭什么都有,老天使還幫助他們修補墻洞;第二個家庭盡管如此貧窮,卻還是熱情款待客人,而老天使卻沒有阻止奶牛的死亡。 “有些事并不像它看上去的那樣。”老天使再次微笑著答道,“當我們在地下室過夜時,我從墻洞看到墻里面堆滿了古代人藏于此的金塊,因為主人被貪欲所迷惑,不愿意別人分享他的財富,所以我把墻洞填上了,他們永遠都不會擁有更多的財富。昨天晚上,死亡之神來召喚農夫的妻子,我讓奶牛代替了她。所以,有些事并不像它看上去的那樣。” 小天使為什么抱怨呢?因為她的理智被她看見的諸多現象和外表迷惑了。 有時候,事情的表面并不是它實際的樣子。我們的眼睛、不成熟的心志甚至我們道德上的缺失都會阻礙探尋真理的道路。經驗不足的小天使一次又一次誤解了老天使,補墻和奶牛的死她都只看到了表面,然后加以推測,而沒有再去深入地思考老天使的用意。其實這樣的事情,在我們的生活中時有發生。這個世界真的很復雜,真理往往細弱如絲,人們又對不了解的事以及尚未為人所知的領域做出錯誤的判斷。 一只蚊子偶然發現人類的哲學書上寫著:一只蚊子在大洋的另一邊扇動翅膀,可能會引起美國氣候的改變。便想著自己原來威力無窮,從此不應該再懼怕人類,并揚言要打敗人類。壁虎來了,蚊子不但不飛走,反而扇動著翅膀非常自信地向壁虎飛去,壁虎張開嘴,舌頭一伸,蚊子就不見了。 不得不說蚊子是斷章取義,被幾句簡單的話迷惑了,曲解了哲學書的含義,到頭來為自己掘了一個陷阱,陷入死亡的深淵。其實,人生不也一樣嗎?過于自負,就會對自己的價值失去正確的判斷,其后果也是可想而知的。 在大雁遷徙的時候,一群中間會有一只雁奴,一直保持警覺來提防危險。有經驗的獵手都知道因為雁奴的存在,接近雁群非常困難,但他們總能射到雁。獵手一般故意驚動雁奴再潛伏不動,這時雁奴會立即向同伴發出警告,正在棲息的雁群聞訊后紛紛出逃,但沒發現什么,便又飛回原地。如法炮制了好幾回后,所有的大雁都以為雁奴謊報軍情,紛紛把不滿發泄在雁奴身上,可憐的雁奴被啄得傷痕累累。這時候,獵手們開始接近雁群,雁奴雖瞧在眼里但也懶得再管…… 悲劇往往就是這樣發生的,外表總是被人們曲解。而這種曲解往往又被人利用,這時候,我們只好像德國詩人歌德曾說的那樣,面對像上帝一樣的真理,我們看不見它的本來面目,我們必須通過它的許多表現而猜測到它的存在。 成長過程中,你總免不了挨父母的一兩句責罵、老師的一兩句批評,往往這時候,你都會曲解他們,與他們敵對,叛逆無比。其實父母老師們都只是想讓這些涉世不深的孩子在成長的道路上完善自我。記住,在遇到一件事或者一個人的時候,要盡自己所能進行全面而深刻的了解和分析,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因為很多事情并不是像看上去那樣的。 124.危機是化了妝的機會 2009年,全世界的經濟危機全面來臨。與1873年、1929年的經濟危機不同的是,1873年只是美國國內的經濟危機,1929年則是西方國家的經濟危機,而2009年就成了全球性的經濟危機。 危機來臨,股票狂跌、市場疲軟、無數企業倒閉、工人失業、大學生就業困難,人們的生活陷入了混亂之中。但是,當危機肆虐的時候,難道我們就沒有應對它的法寶了嗎? 讓我們從語言學的角度來考慮“危機”這個詞的含義。 從“危機”一詞的組合中我們可以看出:危險中往往蘊藏著新的機會。那些善于思考的人,往往能變“危機”為“良機”。 在我們看來是一樁壞事,但有的人卻能從中看到機遇。不僅我們常常誤解了好人與壞人的樣子,我們也常常會誤解機會與危險。 19世紀,美國加州發現金礦的消息使得數百萬人涌向那里淘金。17歲的小女孩雅木爾也加入了這個行列。一時間加州的淘金者面臨著水源奇缺的威脅。人們大多數都沒有淘到金,小雅木爾也未淘到金。 可細心的小雅木爾卻發現,遠處的山上有水。她在山腳下挖溝引渠,積水成塘,然后,她將水裝進小桶里,每天跑幾十里路賣水,不再去淘金,做沒有成本的買賣,生意極好,可淘金者當中有不少人嘲笑她。許多年過去了,大部分淘金者空手而歸,而雅木爾卻獲得了6700萬美元,成為當時很富有的人。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任何危機都蘊藏著新的機會,這是一條顛撲不破的人生真理。而能否有效地利用危機,從危機中發現機會,便是成功的一大關鍵。 如果你的人生中沒有任何的危機感,那你將面臨的可能是一個潛在的人生危機。如果你想在出現危機、面對挑戰的時候有一個好的狀態,那就需要你一直給自己一些壓力。 每次看到短跑運動員在田徑場上飛奔的時候,人們忍不住會問一個問題:這些運動員在平時也會以這種速度跑步嗎?這是一個看起來非常愚蠢的問題,但由此卻可以引申出一個更有深意的問題:為什么這些運動員平時的速度跟比賽時的速度會有如此大的差異呢? 一個簡單而合理的解釋就是:他們在平時不會保持高度緊張。確實如此,對于比賽中的運動員來說,不停跳動的秒針、身邊閃過的選手,以及前方不遠處的終點線……都會給他們帶來巨大的壓力,使其無形之中產生一種強烈的緊迫感,從而使他們的精神也會因此保持高度緊張,速度自然也會加快。 在哈佛大學,曾經有個風傳一時的故事,說是有一位一向為學生愛戴的教務長,有一次問一名學生:“為何沒把指定的作業做好?”學生回答說:“我覺得不大舒服。” 教務長說:“史密斯同學,我想,有一天你也許會發現,世界上大部分事都是由覺得不太舒服的人做出來的。” 這個故事很短,可它卻給壓力或危機管理作了一個最好的注解。 也許你現在的境況很糟糕,但這將只會是一個暫時的情況。可能你還沒有認識到自己正處于一個重要的改變自我、突破自我的階段,可能你對現在自己的一些困境有點難以承受,并且不愿意向人透露。不過,當你在了解秘密法則的時候,你要懂得:即使情況很糟,你也要學會從好的方面來看問題。如果是這樣想的話,你就會發現,對別人來說糟糕的危機或壓力,對你來說可能是化了妝的機會。 125.施與他人的恩惠,永遠不要再提 太陽給了我們那么多、那么久的溫暖和詩意,可它得到了我們什么回報?大樹和小草給我們那么多綠色和芬芳,他們得到了我們怎樣的回報?想想自然界中的其他生物,一匹馬奔跑過,一只狗追獵過,一只蜜蜂釀造蜜以后,都不再回憶和惦記自己做過什么有益于他人的事情。 太陽的偉大,母親的崇高,大樹小草的無私,正在于他們本來并不求回報。 那為什么我們人類偏偏要記住這些自己曾經給予別人的恩惠呢?既然我們和所有生物一樣都只是自然界中的一分子,那么在我們做了一件好事之后,也不應要求別人知道或者記住,而是要繼續做另一件好事,正像一株葡萄藤在下一個季節繼續結果一樣。既然我們不應該將對一個人的恩惠記在賬上,那么是說一個人必須以某種方式如此行動且不注意它嗎? 是的。而且這也是必要的,不求回報,是付出之后登臨的至高境界。 當你做了一件好的事情,另一個人由此得益,其實這就已經夠了,這已經就是對你付出的最大的回報了。你為什么還要像傻瓜一樣尋求除此之外的第三件事——得到做了一件善行的名聲或獲得一種回報呢? 給別人恩惠的目的就是為了讓他得到幫助,擺脫窘境,由幫助別人而得到的一種心靈的自我愉悅與滿足,本身就已經是對自身的回報。河水阻隔了路,架起一座橋,給了行人方便就是回報,何必硬要去聽人們的贊嘆,去看在橋頭立下稱頌的碑文。春天播種,夏天耕耘,收獲了秋天的豐碩和冬天的醞釀就是回報,何必硬要強求農人都像詩人一樣在天高云淡下和雪花飛舞中禮贊放歌。如若非要把對別人的恩惠記在賬上,等著別人的某種回報,那便扭曲了付出的本意,是對這種幫助的褻瀆。 1963年,一個小女孩寫信給一家報紙的總編:她幫媽媽摘回了一籃子草莓,媽媽只是夸了她一句“好孩子”,卻給調皮貪玩的弟弟一個大蘋果。她不禁懷疑她和她周圍的好孩子都被上帝遺忘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