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日本近代有兩位一流的劍客:一位是宮本五臧,另一位是柳生又壽郎。宮本是柳生的師父。 當年,柳生拜師學藝時,問宮本:“師父,根據我的資質,要練多久才能成為一流的劍客呢?” 宮本答道:“最少也要10年罷!” 柳生說:“哇!10年太久了,假如我加倍努力地苦練,多久可以成為一流的劍客呢?” 宮本答道:“那就要20年了。” 柳生一臉狐疑,又問:“如果我晚上不睡覺,夜以繼日地苦練,多久可以成為一流的劍客呢?” 宮本答道:“你晚上不睡覺練劍,必死無疑,不可能成為一流的劍客。” 柳生頗不以為然地說:“師父,這太矛盾了,為什么我越努力練劍,成為一流劍客的時間反而越長呢?” 宮本答道:“要當一流的劍客的先決條件,就是必須永遠保留一只眼睛注視自己,不斷地反省。現在你兩只眼睛都看著一流劍客的招牌,哪里還有眼睛注視自己呢?” 柳生聽了,滿頭大汗,當場開悟,終成一代名劍客。 要當一流的劍客,光是苦練劍術不管用,必須永遠留一只眼睛注視自己,不斷地反省;要當一流的推銷家,光是學習推銷技巧也不管用,也必須永遠留一只眼睛注視自己,不斷地反省。 要認識自己必須依靠自己與別人,自己就是前述的自我剖析,別人就是他人的批評。由于自我剖析往往不夠客觀與深入,因此得依賴他人的批評。 曾有人向哈佛的魯恩教授抱怨說:“我每天都在拼命地工作、工作,我一刻也沒閑過,可如此努力為什么卻總是不能成功?” 正如成功多是內因起作用一樣,失敗也多是自己的缺點引起的。一個人必須去除抱怨,懂得不斷反省和總結自己,改正自己的錯誤,才不會老在原處打轉或再次被同一塊石頭絆倒;人只有通過“反省”,時時檢討自己,才可以走出失敗的怪圈,走向成功的彼岸。 所謂“反省”,就是反過身來省察自己,檢討自己的言行,看自己犯了哪些錯誤,看有沒有需要改進的地方。 人為什么要自省?這里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個方面是主觀原因。人都不可能十全十美,總有個性上的缺陷、智慧上的不足,而年輕人更缺乏社會歷練,因此常會說錯話、做錯事、得罪人。另一方面是客觀原因。現實生活中,很多人是只說好話,看到你做錯事、說錯話、得罪人也故意不說,因此,這就更需要你自己通過反省來了解自己的所作所為。 2.每天自省5分鐘 一般地說,自省心強的人都非常了解自己的優劣,因為他時時都在仔細檢視自己。這種檢視也叫做“自我觀照”,其實質也就是跳出自己的身體之外,從外面重新觀看審察自己的所作所為是否最佳的選擇。這樣做就可以真切地了解自己了,但審視自己時必須是坦率無私的。 能夠時時審視自己的人,一般都很少犯錯,因為他們會時時考慮:我到底有多少力量?我能干多少事?我該干什么?我的缺點在哪里?為什么失敗了或成功了?這樣做就能輕而易舉地找出自己的優點和缺點。為以后的行動打下基礎。 主動培養自省意識也是一種能力,要培養自省意識。 首先,得拋棄那種“只知責人,不知責己”的劣根性。當面對問題時,人們總是說: “這不是我的錯。” “我不是故意的。” “沒有人不讓我這樣做。” “這不是我干的。” “本來不會這樣的,都怪……” 這些話是什么意思呢? “這不是我的錯”是一種全盤否認。否認是人們在逃避責任時的常用手段。當人們乞求寬恕時,這種精心編造的借口經常會脫口而出。 “我不是故意的”則是一種請求寬恕的說法。通過表白自己并無惡意而推卸掉部分責任。 “沒有人不讓我這樣做”表明此人想借裝傻蒙混過關。 “這不是我干的”是最直接的否認。 “本來不會這樣的,都怪……”是憑借擴大責任范圍推卸自身責任。 找借口逃避責任的人往往都能僥幸逃脫。他們因逃避或拖延了自身錯誤的社會后果而自鳴得意,卻從來不反省自己在錯誤的形成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為了免受譴責,有些人甚至會選擇欺騙手段,尤其是當他們是明知故犯的時候。這就是所謂“罪與罰兩面性理論”的中心內容,而這個論斷又揭示了這一理論的另一方面。當你明知故犯一個錯誤時,除了編造一個敷衍他人的借口之外,有時你會給自己找出另外一個理由。 其次,培養自省意識,就得養成自我反省的習慣。我們每天早晨起床后,一直到晚上上床睡覺前,不知道要照多少次鏡子;這個照鏡子,就是一種自我檢查,只不過是一種對外表的自我檢查。相比之下,對本身內在的思想作自我檢查,要比對外表的自我檢查重要得多。可是,我們不妨問問自己:你每天能做多少次這樣的自我檢查呢?我們不妨設想一下,如果某一天我們沒有照鏡子,那會是一種什么結果呢?也許,臉上的污點沒有洗掉;也許,衣服的領子出了毛病……總之,問題都沒有發現,就出了門。可是,我們如果不對內在的思想作自我檢查,那么,我們就可能是出言不遜也不知道,舉止不雅也不知道,心術不正也不知道…… 那是多么的可怕!我們不妨養成這樣一個習慣——就是每當夜里剛躺到床上的時候,都要想一想自己今天的所作所為有什么不妥當的地方,每當出了問題的時候,先從自己這個角度作一下檢查,看看有什么不對。而且,還要經常地對自己作深層次、遠距離的自我反省。 最后,培養自省意識,就得有自知之明。就像最有可能設計好一個人的就是他自己而不是別人一樣,最有可能完全了解一個人的就是他自己而不是別人。但是,正確地認識自己,實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不然,古人怎么會有“人貴有自知之明”、“好說己長便是短,自知己短便是長”之類的古訓呢?自知之明,不僅是一種高尚的品德,而且是一種高深的智慧。因此,你即便能做到嚴于責己,即便能養成自省的習慣,但并不等于說能把自己看得清楚。就以對自己的評價來說,如果把自己估計得過高了就會自大,看不到自己的短處;把自己估計得過低了就會自卑,自己對自己缺乏信心。只有估準了,才算是有自知之明。很多人經常是處于一種既自大又自卑的矛盾狀態。一方面,自我感覺良好,看不到自己的缺點;另一方面,卻又在應該展現自己的時候畏縮不前。對自己的評價都如此之難,如果要反省自己的某一個觀念、某一種理論,那就更難了。 69.沉默比牢騷更有建設性 對于那些熱愛抱怨的人來說,沉默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但是,沉默卻能把他們從抱怨情緒中解救出來。 如果你什么都不說,大家也許還會贊美你穩重;如果你說個不停,不但不會表現出你期望的睿智,反而會令人感覺到浮躁。倘若你滔滔不絕了很久,表達的內容卻無非是抱怨和牢騷,那就更不夠明智了。 所以,在思想上給自己一個過濾器吧,當你想要抱怨時,請讓自己沉默幾分鐘,讓你的話語先穿越抱怨的過濾器。沉默能讓你自省反思、謹慎措辭,讓你說出你希望能傳送創造性能量的言論,而不是任由不安驅使你發出又臭又長的牢騷。 法國有句諺語,雄辯如銀,沉默是金。在現實生活中,有時候沉默確實勝于雄辯,當然更勝過那些毫無價值的抱怨的話語。在這一點上,美國總統羅斯福可謂眾人的表率。 日本海軍偷襲珍珠港得手后,盡管美軍損失慘重,太平洋艦隊幾乎全軍覆沒,但是在一些美國議員之中,還有為數不少的議員反對美國向日本宣戰。 當時羅斯福已經將局勢分析得十分明朗,他明白如果不趁日軍立足未穩時發動戰爭,等到日軍發展起來戰爭會變得更加艱巨。同時,他也明白那些持反對態度的人的想法。“一戰”中,美國在最后階段才參戰,戰爭沒有在本土進行,但最后美國卻因“一戰”而大發其財。所以,現在美國一旦參戰,國內經濟必受影響,而且戰爭的勝負很難預料。如果戰事對美國不利,到時如何收場? 羅斯福明白這些人的憂慮,但他以政治家的眼光覺察出這些擔憂是毫無必要的,所以他決定:美國必須參戰。但是議員們觀點的分歧令他苦惱,他有時候心中會生出幾分厭煩的情緒,忍不住想要抱怨。 在一次會議上,當大家為戰還是不戰而爭論不休時,羅斯福突然要站起來,因為他雙腿殘疾,所以平常總以車代步。當他掙扎著要從車上站起來時,兩名白宮的侍從慌忙上前想幫他一把,但讓人意想不到的是羅斯福憤怒地將他們推開。 于是,在眾人驚訝的目光中,羅斯福搖搖晃晃地掙扎著,從椅子上緩緩地站了起來。然后他滿臉痛苦卻倔犟地堅持站著,默默地看著周圍的人,一言不發。 所有在電視機前看到這一畫面的美國民眾都被感動了。有什么困難是不能克服的呢? 于是,在全國民眾意愿的推動下,國會很快作出決議:對日宣戰。 羅斯福說服了那些原本反對參戰的人,他沒有采取強硬的態度,也沒有苦口婆心地進行規勸。他沒有抱怨,也沒有妥協,而是以一位領導人的姿態,成功地將局勢引導到他所希望的方向。這不正是沉默的力量嗎? 所以,沉默往往比抱怨更有建設性。抱怨是一種習慣,如果你不想把抱怨的話說出口,那么就請沉默,讓自己暫停一下,調整一下呼吸,就能給自己一個機會,在說話時更加小心地選擇詞語,也更加仔細地斟酌自己將要表達的觀點是否合適。 說話之前,不如深呼吸,而不要窮抱怨。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