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31.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師 世界上再沒有比大自然更好的老師了,它能教給你無窮無盡的知識。可是非常遺憾,社會上大多數孩子未能好好利用它。斯特娜認為,以大自然為主題,可以向孩子講述的有趣故事是無窮無盡的。 同時,讓孩子接觸大自然,不僅可使他們的身體健壯,而且精神也會旺盛起來。 從小生活在農村的人都會有一種感覺,那就是從小就能親密接觸大自然,很小就能叫得出許多植物和動物的名稱,知道它們的特性和用途。因為長期接觸、觀察大自然中的動物和植物,寫這方面的作文也形象、生動。可生活在城市高樓中的孩子則不同,他們每天的生活幾乎被學習填滿了,好不容易有個假期,也要被各種各樣的興趣班代替,他們接觸自然的時間少,對動物、植物缺乏了解和觀察,如果老師布置這類作文,往往無話可說,即使寫出幾句也很干癟,缺乏準確性和生動性。 不止是寫作文,親近大自然,本來是人的本性。大自然中的花草樹木、蟲魚鳥獸、山川河流、風霜雪雨都能引起孩子的好奇心,城市的孩子因遠離大自然,很少呼吸新鮮空氣,越來越遠離藍天、陽光、花草、動物等大自然因素,現在城市里的孩子在鋼筋混凝土構筑的高樓以及防盜門里,在家長過分呵護和溺愛下,在電視、音響、電子游戲、電腦所制造出來的“狹小空間”中,逐漸喪失了親近大自然的本性。這猶如在動物園中長大的野生動物一樣,失去了自然生態條件,就勢必會失去許多野性和本能,而且性格也變得乖張。 斯特娜夫人是著名的教育學家,她開創的“自然教育法”是少兒早期教育的典范。斯特娜夫人用這套教育方法將自己的女兒維尼夫雷特培養成“3歲開始寫詩,4歲用世界語寫劇本,5歲前用8國語言表達思想,同時在音樂、美術、文史、數學方面才能超群,身心健康發展,富有愛心”的“神童”。 斯特娜夫人從不用強迫的方式教育孩子,所有教育都是以游戲或是故事的形式進行的。為此,斯特娜夫人在當時就建議,應當從改造不良少年的經費中拿出一部分錢,把城市的孩子經常帶到郊外去接觸大自然,這樣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預防不良少年的產生。這個建議對于當今大都市孩子的教育也是有積極的借鑒意義的。 斯特娜夫人盡可能帶著女兒到郊外去,利用實物向她講述各種有趣的故事,涉及動物學、植物學、礦物學、物理學、化學、地質學、天文學等幾乎所有的科學領域。且看看她在書中的記載: “我們經常到郊外去,摘下一朵花,拔下一棵草進行剖析,砸碎一塊巖石進行觀察,窺視小鳥的窩,觀察小蟲的生活狀況,等等。維尼夫雷特喜歡用顯微鏡觀察各種東西,同時,還寫出了有關各種事物的極其有趣的散文。維尼夫雷特非常喜歡植物,采集的標本堆積如山。她還運用世界語,搜集世界各地的植物標本。還有壓花冊,這也是通過懂世界語的小朋友采集的生長在各地偉大人物和詩人墓地上的花以及古代戰場上的花,經過壓制而成的。其中最珍貴的是《奧雕邦花冊》。眾所周知,奧雕邦先生從事研究的地區是美國肯塔基州漢德森的附近樹林。這個壓花冊就是維尼夫雷特親自采集制成的,她在這個樹林中獲得了有關大自然的各種知識。” “開始時她非常害怕青蟲,自從告訴她青蟲會變成美麗的蝴蝶之后,就不害怕了。我還向她講述螞蟻和蜜蜂的生活規律,她對它們的集體生活很感興趣。她還研究黃蜂和雄蜂的生活,寫出了許多散文。” “維尼夫雷特現在正在研究甲蟲,據她說甲蟲有15萬多種。而且她自己也要發現新的種類。她博覽過有關甲蟲的許多書。冬天在野外看不到甲蟲時,就到卡內基研究所看著標本進行研究。” 斯特娜夫人認為,讓孩子搞園藝確實是一種很好的教育方法。她讓女兒從小就開始搞園藝、栽培花草和馬鈴薯等。維尼夫雷特非常喜歡做這些事,每天給它們澆水、鋤草,觀察它們的生長情況,他們感到非常高興和有趣。 每年夏天她還帶女兒到山中過幾天野營生活,讓她在那里研究自然,并且經常帶她到原野去,在草叢中觀察野花和小蟲。草叢中有歌德所說的《草中小世界》,即各種小蟲組成的世界。 維尼夫雷特還養過小鳥。她有兩個金絲雀:一個叫菊花,一個叫尼尼達。菊花是許多日本少女喜歡的美名,尼尼達是西班牙語嬰兒的意思。維尼夫雷特教給金絲雀各種玩意兒,它們能隨著小提琴歌唱,又能站在手掌上跳舞。維尼夫雷特彈鋼琴,小鳥就站在她的肩上,叫它們閉上眼睛,它們就閉上雙眼,讀書時叫它們翻開下一頁,它們就用小嘴翻到下一頁。 此外,她還飼養著小狗和小貓。飼養這些動物時,為了調食、喂水,孩子得高度注意,以培養她專注的精神,這樣還可以培養孩子的慈愛之心。有人認為飼養動物是危險的,因為動物是傳染病的媒介,而斯特娜夫人則認為,只要讓孩子注意,是沒有什么危險的。 由于飼養了金絲雀和狗,維尼夫雷特對其他的鳥獸也產生了興趣。她經常去動物園,研究各種鳥獸的生活狀況。結果,她首先寫出了《我在動物園里的朋友》這本書,后來,又寫出了《和我在動物園里的朋友聊天》一書。 為了使女兒對魚類感興趣,斯特娜夫人還在她的房間里養有金魚和鯽魚。美國國內的大水族館,差不多都讓她去看過。對于礦物學、物理學、化學、地質學等,也采用同樣的方法去教。 為使女兒對天文學感興趣,斯特娜夫人讓女兒看神話書。同時帶她去過許多天文臺,并用望遠鏡觀看天體。為此,她同許多天文學者交上了朋友。馬溫特·羅天文臺的拉肯博士說,由于和維尼夫雷特交談受到了鼓勵,才寫出了《在頭腦混亂之中》一書。 維尼夫雷特能取得后來的成績,是和母親的這種教育分不開的。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師,家長應該認真向斯特娜夫人學習,相信這樣教育孩子的效果會事半功倍的。 32.生活處處是課堂 陶行知說過:“生活與教育是一個東西,而不是兩個東西。”課堂、生活是密切相連的,不可分割的。 兒童的發展不可能脫離具體的生活,也不可能脫離生活的經驗。家長應引導孩子把生活與知識關聯起來,建立意義的聯系,使孩子在生活中不知不覺地學到課堂上看來枯燥的知識。同時,幫助孩子在生活中發現學習的樂趣和意義。 在多數學生家長甚至老師的眼中,課堂知識的學習、鞏固重于生活中的體驗、感悟,逐漸造成了學生“懂”與“會”的分離、“會”與“行”的誤區。這無疑是種錯誤的見解。 為了讓孩子認識到學習的意義,學習應該回歸生活,解決實踐生活中的問題。 家長應該探究從生活中得來的問題,用生活來理解知識,努力使孩子體味到知識與世界萬物之間的密切聯系。 “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這是舊時代書齋學子的典型寫照。然而,如果今天的學習繼續這樣下去,孩子只能對學習越來越反感。 我們應該讓孩子的學習材料“生活化”、學習過程“生活化”、學習成果“生活化”。 斯特娜夫人在培養女兒的過程中感到,在所有的學科中,再也沒有比數學更難于使孩子感興趣的了。盡管她曾通過游戲法很容易地教會了女兒數數,并用做買賣的游戲很容易地教會了女兒對錢的數法,然而,當教女兒乘法口訣時,卻遇到了麻煩:女兒有生以來第一次厭棄學習。由此可見,就是已到5歲左右的孩子,也是不喜歡死記硬背的。盡管斯特娜夫人把口訣編成了歌詞供女兒唱,女兒還是不喜歡。 斯特娜夫人很擔心,有一次,她向芝加哥的斯他雷特女子學校的數學教授——洪布魯克女士請教,洪布魯克女士一語道破了問題之所在:“盡管你女兒缺乏對數學的興趣,但絕不是片面發展,是你的教法不對頭。因為你不能有趣味地教數學,所以她也就無興趣去學它了。你自己喜好語言學、音樂、文學和歷史,所以能有趣地教這些知識,女兒也能學得好。可是數學,由于你自己不喜歡它,因而就不能很有興趣地教,女兒也就厭惡它。”接著,這位杰出的女士十分熱情地教給斯特娜夫人一套教數學的方法。斯特娜夫人用這些方法教女兒數學后,效果果然很好。 這位女士的建議首先是讓孩子對數字產生興趣。例如,把豆子和紐扣等裝入紙盒里,母女兩人各抓出一把,數數看誰的多;或者在吃葡萄等水果時,數數它們的種子;或者在幫助女傭人剝豌豆時,一邊剝一邊數不同形狀的豆莢中各有幾粒。 母女倆還經常做擲骰子的游戲,最初是用兩個骰子玩。玩法是把兩個骰子一起拋出,如果出現6和4,就把6和4加起來得10分。如果出現2和4、3和3,就得6分,這時就有再玩一次的權利。把這些分數分別記在紙上,玩6次或5次之后計算一下,決定勝負。 女兒非常喜歡這類游戲。當然,在女兒投入到這種游戲的樂趣之后,她仍按洪布魯克女士的建議,每次玩游戲不超過一刻鐘。因為所有數學游戲都很費腦力,一次超過一刻鐘后就會感到疲勞。在這一游戲玩了兩三周以后,她們又把骰子改為4個,最后達到了6個。接著,她們把豆和紐扣分成兩個一組的兩組或三組、三個一組的三組或四組,把它們排列起來,數數各是多少,并把結果寫在紙上,然后把這些做成乘法口訣表掛在墻上。這樣一來,女兒就懂得了二二得四、三三得九的道理。更復雜的游戲可以以此類推地繼續做下去,這樣不但會使孩子玩得十分高興,同時也會把學到的很多數學知識加以應用,更對所學的知識加深印象。 為了使女兒將數學知識運用于實際,斯特娜夫人還經常同她做模仿商店買賣情景的游戲。所賣的物品有用長短計算的,也有用數量計算的,還有用分量計算的。價格是按照實際的價格,錢也是真正的貨幣。斯特娜夫人常常到女兒開辦的“商店”買各種物品,用貨幣支付,女兒也按價格表進行運算,并找給媽媽零錢。當女兒學習努力、工作積極或幫助家里干活時,斯特娜夫人就付給她錢。維尼夫雷特還不斷地從雜志社和報社領取稿費,然后把這些錢用自己的名字存入銀行,并計算利息。不久,女兒就對數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