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這就好比,一個公司,沒有任何的規章制度,大家想什么時候上班就什么時候上班,想什么時候下班就什么時候下班。 有人認為,這是平面化管理,實際上,這也體現了將領的個人性格以及個人的能力。 另外一個大將程不識,則在管理上面下了極大的功夫。 在程不識看來,李廣的管理方式,在遇到匈奴進犯的時候,必然是難以招架的。 所以,他要求部下巡邏打更,軍紀軍容全部要遵守好,經常要通宵達旦地處理軍務。 很多人都希望到李廣的軍隊中去當兵,不喜歡到程不識的軍中去。 為什么呢?去李廣那邊,是享受生活,而去程不識那邊,是異常痛苦的。 但是,這李廣的方式,真的好嗎? 舉個例子,如果有一天,國家突然出現了一個敵人,需要及時處理。 可這個時候,一大半的武將都在家里睡大覺,沒有人意識到了這個問題。 皇帝在朝堂上焦急地焦頭爛額,卻也無可奈何。 《史記》說過:“居久之,孝景崩,武帝立,左右以為廣名將也,於是廣以上郡太守為未央衛尉,而程不識亦為長樂衛尉。” 眾所周知,李廣的名聲是非常好的。 可是,這樣一個好名聲的人,為什么處處碰壁,不能封侯,最后還自殺呢? 如果我們從深層次來看待的話,就明白了。 《韓非子》:國有無功得賞者,則民不外務當敵斬首,內不急力田疾作,皆欲行貨財,事富貴,為私善,立名譽,以取尊官厚俸。故奸私之臣愈眾,而暴亂之徒愈勝,不亡何時! 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說,沒有功勞而得到賞賜,那么對于百姓來說是一種傷害。 為什么呢?大家在外面拼死拼活的,冒著生命危險去斬殺敵人,到頭來還不如你這樣一個沒有功勞的人。 那么誰還會去為國家賣力呢? 還不如去勾結那些有權力的人,拍拍他們的馬屁,說不定能升得更快。 李廣沒有功勞,卻能夠得到這么好的名聲,不禁讓人有所懷疑。 況且,史書上記載,李廣是沒有錢財剩余的。 那么,李廣的這些錢,是否都用在了行賄,或者向百姓散播小恩小惠,并以此來獲得他們的支持呢? 有人會認為,給老百姓錢,這不是好事嗎? 實際上,對于奸邪的人來說,這種散布錢財,相當于前期的投資。一旦他們獲得大權,這一切都會收割回來的。 畢竟,羊毛是出在羊身上的。 王夫之認為:“以名譽動人而取文士,且也躋潘岳于陸機,擬延年于謝客,非大利大害之司也,而軒輊失衡,公論猶絀焉,況以名譽動人而取將帥乎!” 這些只依靠名譽,沒有真才實干上位的人,職位越高,對于國家的傷害就越大。 為什么呢?打一場敗仗,可能會使得成千上萬的將士犧牲。 做出一個錯誤的決策,會讓整個國家的百姓為其錯誤買單。 可見,單靠名譽來選拔人才,是非常不可靠的。 這一點,漢武帝和漢景帝應該都是心知肚明的。 所以,在李廣帶兵的時候,漢景帝要安排一個大臣陪在他身邊,目的就是為了考察他。 當李廣多次要求隨同衛青出戰的時候,漢武帝在私底下叮囑衛青,切記不要讓李廣帶兵,就是這樣的原因。 也許,李廣是想向世人證明自己是有能力的,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可惜,已經沒有人相信他了。 ………… “是的,不管一個人的名聲如何之大,真正還是要看他的本事吧。” “不是說世人把他吹的有多厲害,他就有多厲害。” “這么一看,李廣就是這么的一個人。” “如果他本身能力足夠,又何談什么李廣難封呢?” “漢武帝又不是那種小心眼皇帝,要知道衛青霍去病立下了那么多的功勛,不照樣得到了嘉獎,如果說李廣自己做到位了,而漢武帝沒有給予他應有的待遇,那就是漢武帝的問題了。” “可這種情況并沒有出現,能說明什么?” ………… 李廣悲情嗎? 當然悲情。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