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只有永濟渠從黃河、涇水、渭水等主干河流引來的河水才勉強澆灌了幾百萬畝良田。 可以說去歲完工的永濟渠,在這次賑災中居功至偉,作用比官府賑災還要大,極大緩解了民間存糧短缺。 歷史上關于這次旱災的記載十分簡單,卻格外殘酷,:“關中大旱,饑民相食。” 這么大的災情,官府如今看起來仍能勉力支撐,完全是因為關西有多年積累,底蘊充足。 司馬芝向張瑞繼續介紹道:“關于此次以工代賑,審閣輔聽從工部意見,興修數十處池陂、水庫,以輔助永濟渠完善水利。入歲以來,長安府庫已向工部撥付五億錢。” “隨著這一批工程結束,下次干旱再出現,就難以形成旱災。在官府強勢干預下,干旱、水患等各種天災,將在關中極大減少。” “善!”張瑞欣慰的稱贊。 漢末亂世,之所以年年鬧災,與官府的管理能力下降也有很大關系。本來一些小型的異常氣候,不足以形成災害,但水利荒廢,官府淡漠,一點天氣波動,就會導致影響擴大,最終形成水、旱之災。 關中在張瑞麾下無數能臣的治理下,終于即將再次形成天府之國的優渥環境。 在司馬芝的任期內,民部獲得了這么大的政績,不論主要原因是不是他,但這功勞怎么說也要分他一半。 張瑞不的不有所表示,便很莊重的說道:“司馬中郎于任內夙興夜寐,鞠躬盡瘁,終使府庫充盈,倉廩豐實,孤甚嘉之。” 司馬芝聞言,立即知道自己即將論功升遷了。連忙起身,恭敬的行禮,說道:“能為太尉效力,某不敢居功,愿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次日,太尉府下發政令,司馬芝公忠體國,功績至偉,升從二品光祿大夫,賜紫金魚袋,拜內閣閣輔。 并州布政使國淵升任民部中郎,接替司馬芝掌管關西府庫。 第(3/3)頁